古代罗马军阶等级
古代罗马编制的变迁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的职业化。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特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玛里乌斯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机动野战军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96至192年)之后,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到了俗称“公元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治世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1000到2000人之间。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5个近卫骑兵团。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3倍,约有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垮帝国本身。除上述诸兵种外,到了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尤斯提尼阿努斯大帝(在位公元527年至565年)再征服的时代,帝国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鉴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了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尤力阿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61年到363年)以及贝利萨里乌斯、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身手。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拜占庭中期(公元7世纪到11世纪)――“特玛”(军区)制度赫拉库雷奥斯大帝(在位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教的阿拉伯人的惨败。大约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特玛制度,集合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骑兵依旧是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为主要武器。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3000到15000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公元1096至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1081到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拜占庭中期的帝国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作战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从公元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规军之间的大规模。但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
帝国时代1罗马复兴各国特有属性
埃及:开采金矿能力 30%,战车部队HP 33%,牧师招降范围 3希腊:方阵兵部队移动速度 30% 战舰移动速度 50%巴比伦:开采石矿能力 30% 塔楼和城墙HP 100% 牧师回复速度 30%亚述:弓箭部队攻击速度 33% 村民移动速度 30%克里特(米诺):农田产品 25% 强弓手攻击距离 2 船只价格-25%赫梯:弓箭部队攻击力 1 投石车部队HP 100% 战舰攻击距离 4腓尼基:伐木能力 30% 投石战舰攻击速度 65% 战象部队价格-25%苏美尔:村民HP 60% 农田产量 100% 投石车部队攻速 50%波斯:狩猎能力 30% 农田产量-30% 三列桨战舰攻速 50% 战象部队移速 50%商朝:村民价格-30% 城墙HP 100%大和:村民移速 30% 骑兵部队价格-25% 船只HP 30%朝鲜:塔楼攻击距离 2 牧师价格-25% 长剑战士和军团剑士HP 50%迦太基:运输船移速 30% 喷火船攻击力 25% 方阵兵和战象部队HP 25%马其顿:方阵兵部队盾牌 2 所有近战兵种视野 2(包括农民) 攻城器械制造价格-50% 所有部队被牧师招降次数 4希伯来(巴尔米拉):进贡不需要税金 商船交易所得黄金加倍 村民训练价格 50% 村民具有一点防御力 工作速度 20% 骆驼骑士移速 25%罗马:建筑价格-15% 塔楼建造价格-50% 持剑战士的攻速 33%
帝王三国统弓带什么兵好
帝国三国统弓擅长穿云箭,所以带了弓兵更适合
罗马配置
罗马军团(Roman Legions)是职业化的作战部队,以其高效的作战能力著称,拥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机动性,罗马帝国先后征服了欧亚非,这里详细讲解一下罗马军团的装备配置。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士兵是以征召平民为主,需要自己佩戴装具服义务兵役,这个时候的罗马士兵装备参差不齐,一部分士兵只有头盔,另一部分士兵只有胸甲,甚至什么防具都没有的士兵,只佩戴一把短剑,征召兵装备相当简陋。但是罗马平民并不反感义务参军,对他们而言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罗马人都特别崇尚武力。根据平民拥有的财富,会分配到不同的兵种服役。没有钱购买装备的人,往往分配到轻步兵,称为“维利特斯”。国家会适当性补助一些头盔和盾牌,用剑作为进攻武器,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有钱购买装备的人,则分配到青年军,称为“哈斯塔提”。组成重装步兵为主的方阵,装备完全相同,穿戴全副武装(头盔、胸甲、短剑、大盾、标枪),富裕的市民还能分配到骑兵团,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公元前2世纪,随着罗马共和国连年战事,大量的平民长期服役征战,导致农民土地被兼并。破产成为流民,变成了无土地者。同时,购买武器装备对平民而言是巨大的负担,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罗马共和国出现了征兵困难。罗马征召兵制度已经破产了,在南征北战中将军们和贵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平民大量破产成为流民。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便是马略改革,马略大将军的想法则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的职业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罗马军团。国家开始发放武器、防具、工资,以及退役后分配一定的土地。罗马军团的步兵标准配备,大方盾(宽80厘米/长120厘米)和短剑(长50/75厘米),携带标枪(近战可用作短矛),全身锁甲重约9千克,穿戴罗马式的头盔。武器除了短剑以外,罗马士兵还有战斧和战锤。一个基本战术支队在160人-240人,一个军团在6000人-10000人,罗马队列通常由三线列组成。职业化的罗马军团优势:士兵纪律严明、作战士气高昂、格斗技巧精熟。拥有全套铠甲和武器,作战能力远远强于征召兵,指挥系统更加灵活,一个营就能作为战术单位执行任务。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职业化的罗马军团缺点:只服从于少数人(将军、皇帝、军阀),参军不再是为国家,并且数量缩减了一小半,只保留职业化的精锐部队,连同辅助军团共计约30万人,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无法像坎尼会战,立即动员平民参军(坎尼会战:罗马损失10万人,立即动员平民组建25个军团),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平民已经不再进行军事训练,自然不具备动员参战的能力。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开始四处扩张,北至莱茵河,东至波斯,罗马军团经常以少胜多,以营组建独立的战术单位,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并且穿戴锁甲,重装步兵有能力对抗任何敌人。随时可以以营为单位作为分遣队,排布理想的作战阵型,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罗马军团先后征服了(西班牙、不列颠、高卢、意大利、希腊、北非、小亚细亚、......)。但是权力逐渐集中在皇帝和将军手中,使得罗马内战频繁爆发,类似于中原王朝,特别是唐朝。早期也是以平民组建的征召兵为主,随着对外战争日积月累,土地逐渐被巧取豪夺,集中到贵族手中,大量唐朝平民破产,不得不转型职业化唐军(藩镇边军),结果权力集中在皇帝和将军手中,引发了帝国全面内战。罗马帝国也是这种情况,其中不少罗马皇帝都是来自于边境省的大将军,手握重兵在边境省自立为王。征召兵虽然作战能力差,装备参差不齐,但是对国家的忠心度极高,大多数人是为了荣誉和高贵权利。而职业兵只服从于少数人,皇帝和将军给他们发工资,对的依赖度极高,所以更容易拥兵自立。与其说罗马军团蛮化,但不如说罗马军团正常化,早期的罗马士兵穿着凉鞋和裙子打仗,在地中海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简易穿装还行,毕竟环境比较温热。但随着罗马帝国征战的地区越来越多,士兵往往需要前往北方的黑森林,穿裙子打仗凉飕飕的,大腿冷得发抖,脚趾还会被冻僵。像蛮族一样穿戴长裤和筒鞋才是正常化,毕竟北方黑森林的地形以泥地和小道组成,需要跋山涉水的地区一大堆,都是特别不好走的山路,穿戴长裤和筒鞋是非常有必要的,蛮化其实就是正常化。招募蛮族弓兵服役于辅助军团也非常合理的,弓箭的技术含量不高,低廉的价格就能雇佣蛮族弓兵,何必从本地招募弓兵了,并且罗马弓兵还需要支付高昂的工资,以及退休分配土地,对于罗马帝国而言是一笔不划算的成本。再加上蛮族弓兵的忠心度很高,这一小笔工资对蛮族而言都是巨款了,源源不断的蛮族抢着入伍辅助军团。所谓的罗马军团蛮化,只是把裙子和凉鞋淘汰了,换成了更适合战斗的长裤和筒鞋。同时,招募更加便宜的蛮族临时工入伍,其实就是罗马军团的正常化。公元3世纪,外部不断受到蛮族入侵,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罗马人迎来了“3世纪的危机”。内忧外患已经严重威胁到罗马帝国存亡,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罗马军团再次大规模改革军制,放弃了精兵政策(30万罗马军团),大量扩招平民组建的国境守备队,类似于征召兵,装具大大简化,换成简便而廉价的锁甲,盾牌,双刃剑,但国民兵与征召兵是有明显区别,国民兵装备由发放。辅助军团改为轻装部队,所有蛮族和平民都已获得同等权力,全部收编为正式罗马军团。君士坦丁大帝麾下兵力达到100万,是帝国初期的3倍以上,这种半职业半征召的国民兵成为帝国主力。君士坦丁大帝麾下有独立的骑兵旅,作为机动性野战军,仿制波斯人的装备与战术,建立的重装骑兵,作为战略快速反应部队,统治着欧洲战场。3世纪罗马帝国的战术和装备,已经淘汰了传统的罗马军团,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全面战争:幕府将军2》DLC怎么选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还请点个赞。我自身推荐购买的是武家之殇,大友势力,战国时代补充包三个DLC。我在幕府将军2这个游戏刚推出时就开始玩了。当时只购买了原版、武家崛起、战国时代补充包三个dlc。之所以购买战国时代补充包,是因为里面的兵种很厉害,在网络对战时可以启用骑马铁炮队。如果纯粹体验剧情,推荐大家购入手武士之殇。进阶体验请看下面对各个DLC的介绍。1、Otomo Clan Pack——大友氏族包大友氏族包会为你添加一个来自九州岛的可选势力,大友家。信仰教的大友家在战国时期被西方世界称为丰后国王,他麾下的土地信仰耶稣,并且能够将占有的领地进行信仰转化,这期间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会帮助你传播的爱。大友的优势是开局来自西方的丰富火器资源,能够制造铁炮小早,早期迅速开通港口能够批量生产超级无敌海上至尊霸主级天顶星巡洋商船,前期2搜可以灭掉15艘以上的普通船,海上优势明显。大友还能额外生产普通铁炮部队,甚至在后期从西方世界雇佣洋大爷组成弗朗机步兵(这些人是因为大友虔诚的教信仰而帮助他)。这个势力可玩性能够给满分,非常非常有意思。前期虽然外交无力,但是领地资源丰富,前期自带铁炮小早海洋优势明显,中期商船海洋优势无敌,依靠高额的外贸收入,不需要担心被敌军封锁贸易路线。2、Saints and Heroes Unit Pack——圣人和英雄单位组合包这个包会为你添加来自日本幕府各大家族势力中的超级部队,他们人数稀少,武器优良,经验丰富,士气高涨,他们是那个时代残酷血腥的产物。还好他们人数少,B战去看看满级岛津的英雄武士可以砍多少普通足轻,你就懂了。3元的价格,这个包还算有意思。3、Dragon War Battle Pack——龙之战争。龙之战争是让原版玩家能够游玩更多的历史战役,买了武士之殇的玩家不需要购买。严重不推荐,建议不要购买4、The Ikko Ikki Clan Pack——一向一揆势力包一向一揆是一群信仰净土真宗的极端分子,以本愿寺为中心又称一向宗。一向一揆的和尚们吃肉喝酒,光明正大的传宗接代,蓄养姬妾情人,但是从不影响高僧们对于佛门的虔诚和向往。他们收取信徒的税赋和香火钱,组织武装普通和僧人,一向宗门徒素来以强大的宗教向心力、舍命杀敌的模式著称。巅峰时期曾经完全控制加贺一国。一向宗拥有特殊的建筑以及特殊的系统——一向宗。一向宗没有目付从而少去了经济建筑的加成,因为宗教和各势力普遍关系不佳[贸易受影响但不妨碍卖军通]。但一向宗的和尚拥有口若悬河的煽动影响力[强于普通势力的和尚],通过建筑寺庙可以向周围的国家传播宗教影响甚至导致一揆,并且一向宗和尚煽动的叛乱将成为一向宗自己的部队。一向宗僧兵体系和足轻远程体系都是幕府2的顶点,僧弓性价比全战最高,僧铁炮的实用性仅次于大友家特产“葡萄牙洋大人”,总而言之,超强。4、Sengoku Jidai Unit Pack——战国时代补充包本dlc为几大战国知名家族添加了特殊兵种。长宗我部——大弓武士武田家——赤备上杉家——马拉松僧兵(持久)伊达家——周润发武士(防弹武僧)德川家——骑铁(独眼龙泪目,专利没了)织田家——三间枪足轻北条家——疯狂火箭炮岛津家——重型铳毛利家——毛利(类似战忍,能在布阵区之外布阵,更可以潜行,就是样子猥琐了一点)5、Rise of the Samurai Campaign——武家崛起DLC幕府将军2发布的第一款剧本DLC。这款DLC将时间线拉回幕府时代的起源,源平合战的时间点,体验幕府-大名-武士体系最初崛起的心路历程。一个平衡性和可玩性几乎为0的DLC,他的定位类似于全面战争:三国中的八万之乱DLC,势力少而且兵种单一,民忠问题严重,一个很难玩而且缺乏趣味的DLC。还是推荐购买的,不过我个人不喜欢玩。6、The Hattori Clan Pack——服部氏族包本DLC将为你添加一个全新的可用派系服部氏族。服部氏是伊贺的名族,居于伊贺的深山之中,并拒绝镰仓幕府的统治。会伊贺忍术的人们在那里建立了学校,并传授各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和非传统的战斗技艺。服部这个DLC非常非常的奇特,足轻费用实在是太贵了!他们的足轻卖出武士价,武士卖出洋大爷价,质量低,维持费用高,还难用。但是你不得不用,只能用。服部的核心是依靠忍者和忍军进行事务官战争,由于身处京都、织田神仙圈,服部的压力非常的大,但是也很有趣。值得购买。7、Blood Pack DLC——血腥包(番茄酱包)番茄酱包分成一个DLC卖是CA的祖传艺能,不得不品尝。为了区分R18与非R18,提高游戏在欧美地区的销量,CA采用了取巧的将血腥番茄酱作为DLC售卖。由于幕府将军2有强制1v1的设定,这一作的血腥包是体验非常好的,精彩的武技打斗和斩杀处决,近距离有在看电影的感觉。比较值得购买。8、独立游戏:total War Saga: FALL OF THE SAMURAI——全面战争传奇-武士之殇全面战争传奇系列最优秀的一作,也是奠定幕府将军2历史地位的一作。武士之殇需要独立购买,在幕府将军2中运行,运行机制类似于大漩涡战役和凡世帝国的关系,原版和武士之殇并不。汤姆克鲁斯的电影《最后的武士》在日本的热映,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带起了一定的日本历史讨论风潮。CA随着这波热度开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武士之殇。武士之殇将视角放在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的倒幕战争时代,大量的西方技术与日本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新式的机械与传统手工艺的观念,奠定了本作的历史基调。宣传片中加特林扫武士,火枪排队射击,大舰巨炮的场面我至今还记得。一方是有由英国人和美国人支持的新势力,一方是由法国人支持的幕府势力。武士之殇的游戏性非常的高,能够使用具有时代意义的火枪线列排队射击,也能够使用传统的武士敢死冲锋。老军拥有新选组、章义队、传统武士等近战神兵,新军拥有天皇卫队、洋人海军陆战队等新式,能够通过火车快速运送部队至前线,雇佣洋人教头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