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入院时,蔡奶奶已反复间断发热一月余,精神萎靡,体温高达 40 ℃,生命体征极不平稳,胸部 CT 提示:左肺下叶炎症。
我们需要找出导致肺炎的原因,直击病原学开展精准治疗 ,感染一科主任汪美华主任医师查看病人后立即带领科室团队抽丝剥茧分析病情。据患者反馈,自己曾在 1 个月前去过一趟花鸟市场,买了两只鹦鹉,可没过几天,两只鹦鹉相继出现腹泻后死亡,将其处理后没多久就出现高热伴头晕、乏力等症状。结合患者病史、病情表现及相关检查,凭借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汪美华主任意识到蔡奶奶极有可能患上了鹦鹉热。
在经过纤支镜肺泡灌洗送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后,结果证实了专家的判断:致病 元凶 正是鹦鹉热衣原体。

汪美华主任介绍,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鹦鹉、海鸥、鸭、火鸡等鸟类或禽类,人类多通过吸入疫鸟羽毛或粪便的粉尘、含有病原体的气体,被鸟禽啄伤或密切接触患病的动物而感染,同时存在人传人的可能。鹦鹉热潜伏期为 3 天至数周不等,主要引起高热、寒颤、头疼、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呕吐、腹泻等,可导致衣原体肺炎,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
与由病毒导致的新冠和甲流、禽流感相比,鹦鹉热的致病来源是衣原体,其传染性并没有新冠、甲流、禽流感强,治疗方面也有特效药物可杀灭衣原体;此外,鹦鹉热临床症状与呼吸道疾病症状类似,没有特异性,诊断相对困难,但若患者近期有接触过生病的鸟类、家禽等动物,应考虑本病可能,一经确诊,应及时选择抗生素治疗,以期尽早恢复。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诊断,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者或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患者,恢复较慢,或引起重症肺炎,亦或脑炎、心脏瓣膜炎、肝炎等肺外感染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据相关文献统计,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死率可升至 10~20%。
预防方面,汪美华表示,由于鹦鹉热主要通过鸟禽传播,所以避免接触是主要的预防方式;大多数鸟禽感染鹦鹉热是没有症状的,也有一些会出现精神差、厌食、羽毛竖起或凌乱、眼和鼻分泌物多、腹泻等症状,部分鸟类可快速死亡,因此,见到这样的禽类应尽快处理。
如果必须接触鸟禽或从事相关工作,应严格佩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鸟舍的消毒、不使用鸟类制品,同时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有发热、畏寒寒颤、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内容,获取更多时事热点,游戏攻略,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