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攻略资讯 >  游戏攻略 >

大军师之三国名将令_同名不同命,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同名同姓的

小编:小编酱  来源:编辑铺  |  时间:2024-04-25 06:07:14

大军师之三国名将令

同名不同命,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同名同姓的

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一个姓和一个名。这就很容易出“问题”,导致出了不少同名同姓之人。本文给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据统计,至少有五对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同名不同命”,他们分别是谁呢?结局如何?

第一对:马忠

提起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获关羽的,准确点,是东吴的将军马忠擒获关羽的。其实三国时期,有两个马忠,一个是东吴部将,另一个是蜀汉大将。

东吴的马忠,乃是大将潘璋部下司马。他曾于公元219年跟随吴大都督吕蒙,奇袭荆州,攻打关羽。不知道马忠走了什么运,在临沮擒获关羽其长子关平等人,立下了头功。正史上,马忠在擒获关羽后,便没有了记载。这样的小人物,也就干了擒关羽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台面,所以没有记载。

演义中,马忠不但擒获关羽,还在夷陵之战中射伤老将黄忠,导致黄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这两个小人刺杀的,算是报应吧。

蜀汉大将马忠,是一个难得的大将,曾被推举为孝廉,被刘备称为贤才。刘备非常器重马忠,将其看作与黄权相提并论(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他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间,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老百姓的爱戴。

马忠是蜀汉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镇南中,稳定了大后方。公元249年,马忠去世,他的子马修继承爵位。

第二对:张温

东汉末年大臣张温,南阳穰县人,他曾带着董卓、孙坚、陶谦等人,韩遂、边章等西凉地区的叛乱。他还有一项历史记录,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权时,张温仗着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杀大权的董卓诬蔑张温和袁术私通,将其在大街上乱棍打死。《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东吴张温,字惠恕,“少修节操,容貌奇伟”,被孙权征召为议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汉,表达了东吴和解的意愿,重新结盟。但是孙权却对张温给蜀汉的文书中过度称颂蜀汉的行为不满,还担心张温被蜀汉诸葛亮收买,于是将其搁置在一边,不再重用。后碰上暨艳滥用职权事件,张温与暨艳来往亲密,受到牵连,将其发配到吴郡。过了六年,张温病逝。

第三对:刘琮

刘表次子刘琮,娶了刘表继室蔡夫人的侄女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视。在蔡夫人的耳旁风中,刘表渐渐不信任长子刘琦,宠幸次子刘琮,在临终前,将荆州交给了次子刘琮。

刘琮刚刚继承荆州,遇到曹操大举征讨,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韩嵩等人的劝说下,归降曹操。刘琮归顺曹操后,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后便没有了记载。

蜀汉刘琮,刘备之孙,后主刘禅三子,于公元262年病逝。

第四对:张虎

刘表部将张虎,历史上原为贼寇,在名士蒯越、庞季等人的劝说下归顺了刘表,成为了刘表手下一员战将。演义中,张虎是荆州江夏太守黄祖部将,在与孙策的交战中,被韩当一刀削去半个脑袋,死于非命。

曹魏张虎,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之子,正史上官至偏将军,没什么太出色表现,便去世了。

演义中,张虎和乐进之子乐綝,先后跟着曹真、司马懿,与蜀军交战,还被诸葛亮蜀军活捉过,被涂面放归。张虎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张辽,却也是曹魏中后期的一员虎将,跟随司马懿对抗蜀军,辽东公孙渊,都立下了大功。

第五对:张苞

蜀汉张苞,是张飞之子,早逝。他的儿子张遵,官至蜀汉尚书。在魏灭蜀之战时,张苞跟着诸葛亮独子诸葛瞻来到绵竹,抵御阴平的邓艾大军,不幸战死。

在演义中,张苞和关羽之子关兴结拜为异姓兄弟,继承了父亲张飞家传的丈八蛇矛。在夷陵之战及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之战中,张苞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张苞追杀曹魏大将郭淮,马失前蹄,跌落山谷,送回成都,不治身亡。

群雄张苞,是董卓部将李傕的中郎将。据历史记载,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张宠等进攻李傕。最后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个张苞的结局,多半跟着郭汜等人覆灭了。

结语

三国时期,大都是两个字,即一个姓,一个名,导致了许多人同名同姓。这些人大部分是无名小卒,在历史上出场很少。但也有少数比较出名,三国时期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至少有以上五对,他们“同名不同命”,结局也是如此。

尚方宝剑有多少特权,到底能不能,斩杀各地

“尚方”指的是古代帮皇室制造和管理生活用品的官署,《史记》里面记载:

“其春,乐成侯上书言栾大。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

尚方宝剑就是由“尚方”宫署铸造,专供皇帝使用的宝剑。

在古装小说、戏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皇帝赏赐大臣尚方宝剑,大臣拿着剑到了地方貌似就能理直气壮,甚至有怒斥百官、先斩后奏的动人情节。其实那些场景都是经过艺术加工,为了起到渲染的效果。真实的尚方宝剑,可不是说赏就赏,说用就能用的。

在秦汉时,这种帝王专用剑藏于尚方,做工极其讲究,并绘有龙凤图案,削铁如泥,一出鞘就能取骡马性命,故汉代称“尚方斩马剑”。《汉书》记载,朱云曾上书汉成帝: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这个典故是说汉成帝的老师张禹无恶不作,朱云要求皇帝让他用尚方剑斩杀张禹,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皇帝觉得朱云是以下犯上,便要求侍卫将其拖出去斩了。朱云抱着栏杆不放,侍卫用力过大,竟然把朱云和栏杆一起拉断。此时,幸好旁边有官员出来求情,朱云才逃过一劫。“朱云折栏”便成为忠臣直言进谏的典故。

由此可见,在秦汉时就有人想用尚方宝剑斩杀奸臣,可惜,想归想,实际上大臣还没有使用尚方宝剑的资格,皇帝也不会轻易赏赐。《后汉书》也有记载,皇帝让蔡伦做过尚方令,监制尚方剑。蔡伦表示“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

到了唐代,被皇帝授予“尚方宝剑”的朝廷官员也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必须先请示皇帝。

一直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才赋予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权利,但也仅限于少数高级将领“如朕亲临,违法专杀”。《武经备要》记载:

“本朝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

宋朝重文轻武,对武将很不信任,平时兵和将相互调动,互不熟悉,到了战时容易出现将领调不动兵的情形。为了解决将军出兵在外,距朝廷远,凡事奏请,贻误战机的问题,宋朝有赏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惯例。

宋代的尚方宝剑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并且有相应的限制,“副将以下,不听命者可斩”,这就是说面对副将以上的将领,尚方宝剑持有者还是无权先斩后奏的。

在司法领域,宋代并没有使用过尚方宝剑,所以,电视剧中,宋代的包拯有一把“上斩昏君、下斩佞臣”的尚方宝剑,纯属子虚,完全是艺术创作。包拯办案用的工具是龙头铡(降龙)、虎头铡(伏虎)、狗头铡(斩犬),分别处分违法的皇亲贵胄、贪官污吏和普通罪犯。

到了明代,尚方宝剑开始普遍用于军政和监察,不仅使用频率比较大,而且在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刘伯温曾经说过:

“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明朝的尚方宝剑,代表着天子,是皇权的延伸,持剑者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或监察御史,真正具备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赏赐尚方宝剑时,朝廷还要在奉天殿举办一个“代行授钺礼”的仪式,届时皇帝身着礼服隆重出席,大将军由西入殿,叩头四拜。承制官宣布圣旨,“以节钺授大将军”。

到了明代后期,大将带天子出征,必须同时持有“剑(尚方宝剑)、敕(特许敕令)和印(兵符)”,才算名正言顺地代表皇帝督师。

皇帝觉得有必要,赏赐大臣一把剑,大臣拿着剑也只是威风一时。比如,崇祯赏赐给蓟辽督师袁崇焕一把尚方剑,袁崇焕用尚方剑斩杀了毛文龙。后来袁崇焕被崇祯清理时,其中一条罪名便是用宝剑擅杀毛文龙。

尚方宝剑是古代帝王人治天下的产物,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三眼花翎、丹书铁券大同小异,都是皇帝驾驭大臣的一个道具而已。用这些道具治理天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尚方宝剑非扭转王朝命运的灵丹妙药。

一个省的督军,权力非常大,威风八面,到底

所谓督军,就是指初期一省的军政长官。辛亥革命以后,各省军政长官叫都督,后来实行军民分治,都督专管军事,由民政长管理政务。袁世凯死后,都督改称督军,后来还曾经用过督办军务善后事宜等名称。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当时的督军基本都是割据一省的军阀,独揽军政大权,威风八面。

不过督军手下有多少,那就不一定了。这首先因为军阀割据地方,北洋除了自己嫡系之外,都是一概不管。各地军阀只能自己筹集军费,所以不同省的督军,手下的数量不等。

而其次就是督军虽然说管理一省的军政事务,但是如果省内某个军事集团比较强势,那么就可以自己割据一方,不理督军,那么督军能管到的部队就少了。

所以时期一省督军所管辖的部队多少来去很大,我们只能随便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山西

阎锡山自辛亥革命以后就占据了山西,先后依附袁世凯、段祺瑞等人,逐步控制了山西的军政大权。到直奉大战前,阎锡山在山西共有12个旅,这些部队都是阎锡山的心腹率领,合计约有7万人。

江苏

江苏在冯国璋任上时,虽然名义上有2个师又3个旅,不过因为袁世凯打压,实数不过1.3万人。到李纯署理江苏以后,逐步补充部队缺额,江苏的部队数量开始增加。到直奉大战前,齐燮元当督军的时候,江苏共有中央第6师、第19师、江苏第1、2、3师和5个混成旅,兵力达到了6万人。

浙江

在卢永祥担任浙江督军时期,兼任淞沪护军使,还管着上海。在江浙战争前,卢永祥的部队除了原来的中央第4师、第10师、浙江第1师、第2师等部队外,还有从福建来投奔他的臧致平等部,合计约4万人。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实权督军,自己当督军自己管部队,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下面我们再举几个督军不能控制全省的督军。

直隶

王承斌担任直隶督军的时候,由于吴佩孚说督军不能兼任部队长官,所以免了他23师师长之职。而直隶此时直系各部6.5万人都是直接归曹锟管辖,而冯玉祥所部3.5万人和胡景翼的1万多人也不归他管。所以虽然直隶的驻军有11万之多,王承斌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他这个督军就做的很没乐趣。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直系败退,奉系李景林出任直隶督办,他手下有两个师、5个混成旅、3个补充旅,合计6万多人。不过此时在北京和山海关之间,还有张学良和郭松龄的京榆驻军司令部所属的7.5万人,北京则是冯玉祥的国民军4万多人。所以他也没能管到直隶全省,直隶的18万大军里,他只能管到1/3。

河南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前,督军是张福来,不过吴佩孚亲自坐镇洛阳,大小事务都是他说了算,张福来就是一个橡皮图章,自然和军权无缘。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胡景翼夺取了河南,此时他的部队约有4万多人,不过在胡景翼死后,岳维峻继任,他大肆收编各种地方武装和土匪武装,所部号称有11个师、18个混成旅、2个骑兵旅和18个团,总兵力达到了20多万。

不过这些部队有些只是挂个名,名义上服从岳维峻领导,所以实际岳维峻真正能指挥的,也不过4、5万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督军管理的部队,从20多万到零蛋的都有,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电影《关云长》有云:其实是“天子挟曹操以

因为史书的干巴且不可靠,历史从来都是任电影打扮的小姑娘。不管翻拍哪个大英雄的故事,能够保留的只是基本的性格和人物关系,他的心灵和事迹必然会被重塑麦兆辉和庄文强导演的《关云长》中的关羽(甄子丹),就不同于《三国演义》里那个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身长九尺的样子,也不同于袁阔成评书里那个刚愎自用、知错不改的傲气雄鹰。关云长身上重情义、守信诺、勇武过人的传统元素还在,编导更给他加入了相思入骨又拧巴难言的感情戏。民间传说中,有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段子;《三国演义》中,有关公对曹操送来的美女正眼也不看的描写。足见这位武圣人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性取向有异。《关云长》赋予关羽一场缠绵悱恻的无望之爱,让他回到了七情六欲的凡人行列。他早早就爱上了邻家女子绮兰(孙俪),可那时他一贫如洗。

等他成为上将再度遇见时,她却成了大哥刘备没有过门的新夫人。关羽从此进入情感地狱,夜夜都在情与义的煎熬中度过。过五关,斩六将,一半是为了投奔大哥,另半是为了绮兰的安全。就这样,关羽虽然没有失节,也算是轰轰烈烈地谈了一场恋爱。曹操(姜文)就更不用说了,60年来内地史书和影视中的曹孟德就不再是戏曲舞台上的大白脸,而总是被塑造为有缺点的英雄。这次也不例外:爱惜人才,体恤部下,当然也奸诈狠辣。有意思的是,关羽过关斩杀的六将也不再是战斗工具,统统展现了人性的阴暗或光辉:有的与关羽惺惺相惜,有的与关羽兄弟情深,有的是心存百姓的好官,有的是造了反又回头鱼肉百姓的恶狼,有的沉浸在个人感恩和王命难违的纠结中……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隐伏的故事。

如果说关云长的世界观显得纷乱驳杂的话,几个配角倒因为内心简单而虎虎有生气。有了上述的篇章,“过五关,斩六将”就不再是过于离奇的传说不再是关云长炫耀武力的独角戏,而成了大乱之世众人的生死抉择和碰撞。不过,麦、庄在完成了个性人物的塑造后,还是暴露出导演驾驭历史正剧能力不足的通病。应该说,编导在史料上是下过工夫的,曹操屯田等情节取自于《三国志》。有些权谋也巧妙,比如给关云长风光大葬,将刘备的仇恨转嫁东吴。但几个主要人物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有问题:自命为“狼”的曹操为何对关羽如此看重、厚待、容忍?小说中的答案是爱才之意,电影里却不是这么简单。

曹操以丞相之尊,一口一个“云长兄”,老被抢白从不生气,为关羽不惜与所有部下翻脸,看似对关羽一片赤诚,后来发现不完全是。他明知道底下人会拦截关羽,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感化他后收为己用,派他去杀袁绍。曹操想干什么,一个关羽就能扫平天下?杀个袁绍就天下大定?汉献帝更是莫名其妙,一再派人追杀关羽的主使竟然是他,原因是怕他出走之后再度引发天下大乱。对于人所熟知的历史题材,要么做出黄钟大昌的历史厚重感来,要么写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权谋故事来,这是正剧的拍法。如果不愿意拍正剧,也可以走尽情颠覆的游戏路线,就像《大话西游》那样,把自己拍成了另类经典。导演通常会剑走偏锋,借历史的躯壳上演颠覆的戏码,然而《关云长》却不是路线,片中人物一板一眼。

曹操经常发出惊人之语,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屁话其实是天子挟曹操以令诸侯”,再比如“老刘家的房子快塌了,是我姓曹的帮他修好了,可是有人偏要说是我拆了老刘家的房子,我的冤枉向谁诉说?”这些话初听起来有新意,细一琢磨根本站不住脚,纯粹是远离历史语境的戏说之言。跟导演以前拍的《见龙卸甲》《赤壁》一样,《关云长》也给人以曲解古人的隔膜感和穿唐装打领带的错位感。想要对政治和战争发表看法,就要按照政治人物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能仅仅从反战片里拾取一鳞半爪的台词,从江湖片里移植一两个黑道阴谋家。这方面,《关云长》还要好好地向新版电视剧《三国》学习才好。

近代史上,四川籍名将都有谁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中,四川共有98名将帅,其中有4名元帅和1名大将。这4名元帅便是朱老总、刘帅、陈老总、聂老总,大将是罗瑞卿。这之中,当然元帅肯定排在第一位,他是十大元帅之首,这些将帅的事迹,我以前介绍过了,欢迎关注。四川还走出了两任国防部长,而且都是上将,也是赫赫有名的,他们是:

△张爱萍,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人,共和国开国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生于1910年1月9日,1928年8月加入,新成立后,历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中央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中央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还担任过国务院原副总理。是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四川三台人,解放军上将。1940年12月生,1959年11月加入,1958年1月入伍。历任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委员。是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六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委员。

历史上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将军

作为一个将军,先天残疾的很少,但因为战争造成的后天残疾,又颇多无奈。

面对因战争造成的残疾,是看淡人生,终止自己的事业,还是继续奋斗,努力再创辉煌?这是个巨大的选择。

在滚滚的历史大潮中,涌现不少这样的将军,虽然身遭不幸,但心志却极其坚韧,仿佛是个打不倒的不倒翁。

在这些人中,有三个人特别出色,值得万千敬仰。

,新十大元帅,军事指挥能力异常突出。抗战时是八路军的129师师长,曾经在太行山地区,和一起创下无数辉煌。

出生于1892 年,家境一般。辛亥革命发生后,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1914年,在上海加入了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了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第4支队。

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在看病时,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剧烈疼痛,坚持不用麻药,这个举动给做手术的德国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称之为“中神”。

也许很多人失去了一只眼睛后,生活就进入了灰色,就失去了动力,但却没有被这个不幸。护国大战、大战都没有缺席,进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慢慢接受了主义的洗礼,成为一名坚定的主义战士。

1927年,在组织安排下,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毕业回来,开始大放异彩。在红军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都能看到的影子。

抗战期间,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更是肩负重任,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更是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为新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后,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1954年后,先后担任了副、国防委员会副等职务。

看着刘帅的辉煌经历,仿佛那只眼睛不曾失明过。也许曾经有过看笑话的人,但看到做的每一件事,打的每一个仗,很多人就此闭嘴了。

绝对是身残志坚的典型代表。

彭绍辉(1907--1978),湖南湘潭人,是新的开国上将。

1927年参加了湖南的农民自卫军,412后,彭绍辉南下参军,到了麾下,从此开始了真正的革命之路。

1933年,在一次和国民党的战役中,彭绍辉左臂负伤,最后因臂骨被击碎,伤势过于严重,医生不得已锯掉了这条胳膊,从此彭绍辉成了独臂将军。

命运和彭绍辉开了个玩笑,而彭绍辉却根本没有被打到,以惊人的毅力,快速学会了如何单臂打绑腿、如何单臂上马、如何单臂协调其它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

真是因为这种精神和态度,导致彭绍辉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中,表现英勇,立下大功,被授“红星奖章”。

第五次反围剿时,彭绍辉已经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师长了。

1939年百团大战时,彭绍辉发挥出色,所带队伍歼敌3500余日军。

解放战争后期,彭绍辉作为一名军长,转战西北战场,立功无数。

1955年授衔时,彭绍辉被授予“共和国上将”称号。

1978年,这个身残志坚的老人,安然离世。

孙膑是战国初期最出名的军事家之一,据说是孙武的后代。

但孙膑悲催的是,由于才华过于突出,在魏国任职期间,被人暗害导致双腿尽废,而暗害他的人缺是自己的同门师兄庞,这到哪说理去?

双腿的孙膑痛苦不已,但痛苦也没用。悲催的是,孙膑不仅双腿,脸上也刺了字,而且做了刑徒。看来,出头之日遥遥无期。

机会终于来了,齐国使者来到了魏国首都大梁,孙膑想尽各种办法,见了齐国使者一面。使者被打动,回国时,把孙膑偷偷地装到马车上,运回了齐国。

到了齐国后,孙膑做了田忌的门客,我们所熟知的“田忌赛马”就是孙膑策划的。

田忌看这个门客不简单,就将其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和孙膑做了交流后,非常认可孙膑的军事理论,然后先请他做了兵法教师。

其后,在“桂陵之战”中,孙膑使用了“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策略,占据了一些优势,但并没有摧毁魏军的主力,不过幸运的是俘虏了庞,看来大仇可以报了。谁知道,魏国在韩国的帮助下,开始逆转形势,在各方调停下,庞被放了回去,这让孙膑很郁闷。

机会还是有的,因为“马陵之战来了”,在孙膑的设计和安排下,庞被杀,魏国十万大兵被歼灭,从此,魏国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开始称霸东方。

以上三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身残志坚”的将军,虽然他们身有残疾,但还是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当然,身残志坚的将军不止这几位,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介绍这三位。

(请关注,一起探讨和交流)

听说荣成近代出过140多个将军,你知道有

荣成是革命老区,素有忠贞爱国、从军习武,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有约170位荣成人成长为将军和副军职以上领导干部,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市。下面就介绍几位荣成将军给大家认识认识。

李耀文:上将,1918年5月出生,荣成市成山镇一村人。1937 年参加革命。曾任国防科工委政委、解放军海军政委。刘其人:少将,1916年2月出生,原荣成市泊于镇蒲湾村人。1937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张怀中:少将,1917年7月出生,荣成市斥山街道吴家村人。1937年入伍。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院长,第七、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序登:中将,1925年7月出生,荣成市虎山镇邱家村人。1942年入伍。曾任某军军长,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其他就不一一介绍了

历史上有哪些临死之前也要皮一下的人

你砍我头,我逗你玩!

金圣叹被执行死刑时,随着刽子手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这两个“幽默”的纸团自然是金圣叹临刑前自己塞的,金先生才华横溢,幽默风趣,临死前还不忘幽默一把,真是将幽默进行到底的典范。

说了半天,金圣叹是谁?看水浒的应该知道,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说细些是批注过《水浒传》的名家,给梁山好汉分了三六九等,还说武松是“天人”、林冲是“毒人”,我认为评得极妙。

其实金圣叹不止皮了这一下。

临刑前,他叫来狱卒声称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必是有秘宝消息或是重大案情,喜出望外,郑重地备下笔墨。金圣叹指着自己的饭菜说道:“我发现花生米与豆干同嚼,竟能吃出核桃的滋味。能有这样一门技艺传世,我死而无憾了!”想必狱卒和刽子手一样,都被金圣叹的操懵了。

世道艰险,壮志难酬

金圣叹是因为“抗粮哭庙案”被满清朝廷判了斩刑的。这次遭遇其实还挺冤,事情说白了就是新县令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漕粮,激起民愤,苏州士人一百多人在孔庙聚集,之后向江苏巡抚告状,其中便有金圣叹一个。金圣叹原本以为只是告状,顶多就是斥责驱散一类的小惩,哪里想到满清朝廷欲杀鸡儆猴、威慑江南,直接把这事办成了大案。金圣叹等七人被严刑拷打,之后以叛逆罪判以斩首。

对此,金圣叹是追悔莫及的,因为他平生志向是要完成“六大才子书”的评点,结果因为一次丢了性命,事业难以完成了。

金圣叹生前已完成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点评,内容细致详实,见解精妙独到,堪称古代文学批评界的巅峰之作。而“六大才子书”中的《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却是再也得不到金圣叹的评点了。以他的才华实力,若能完成其余四书的点评,想必定是部部精品,这一点实在令人遗憾叹息。

△金圣叹的前四才子:屈原、庄周、司马迁、杜甫

人间不真实,惟羡逍遥仙

真实的金圣叹是好读书、信神佛、性孤傲、语惊人的“怪才”。他的舅舅钱益谦因投降满清,都被他用对联损为“一个文官小白脸,三朝元老大”。我想他之所以有如此性格与当时的社会坏境大有关系。明末清初,金圣叹可谓是看尽世迁,崇祯朝的腐朽、满清的入侵、明亡后的动荡都令他感到愤懑窒息,渴求能够摆脱这种“世间囚笼”,获得真逍遥、真自在。

所以,金圣叹奉信神佛,因为神佛有“改天换地之神通”;金圣叹孤傲不仕,因为“嫌恶世间污秽”金圣叹言辞幽默,因为幽默方能排解心中抑郁,使情志有所寄托。或许有人觉得金圣叹死前还皮一下,实在有些荒诞不经,却不知这恰是金圣叹对当时世事荒乱、人心险恶的另类反击。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在此感谢。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末代皇帝溥仪发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统治268年的大清王朝就此宣告灭亡,同时这也标志着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正式终结。

而就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清朝在全国范围内还有着九位高权重、节制一方的总督,他们分别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直隶总督张镇芳、两江总督张勋、两广总督张鸣岐、闽浙总督松寿、湖广总督瑞澄、陕甘总督升允、四川总督赵尔丰以及云贵总督李经羲。

这九位末代总督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总督,是清朝时期最晚设置的总督之位,在此之前,东北三省的事务由三省的将军,即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后来,朝廷中央为了加强对于东三省地区的统治与管理,于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时候,正式设立了东三省总督,并且在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置巡抚,正式改东三省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此后曾担任过大总统的徐世昌则成为了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巽开始担任东三省总督一职,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历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四川总督等职,从政经历非常丰富。

而就在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然爆发,此时的赵尔巽是不折不扣的“保皇派”,坚决反对共和制度,并且大肆抓捕和革命党人以及支持共和的人士,手段极为残忍,使得整个东三省地区的革命氛围极为消沉。当然,赵尔巽的如此举动也为他招来了不少的反对声音。

就在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后,赵尔巽也被解除职务,开始在青岛隐居。

袁世凯主政期间,邀请赵尔巽出山,起初遭到了拒绝,但在袁世凯主动为赵尔巽的弟弟、曾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昭雪”后,赵尔巽才选择正式到北京任职。

当然,赵尔巽的主要工作还是编修《清史稿》,为此他倾注了自己最后十多年的全部心血,直至1927年正式完稿,而赵尔巽也在这一年去世,终年83岁。

直隶总督张镇芳。

光绪二(1902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开始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作为袁世凯的兄嫂之弟,张镇芳也在袁世凯的帮衬下平步青云,权势、地位与日俱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朝廷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削夺兵权,将其调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张镇芳则就此成为了最后一任直隶总督。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正式建立后,张镇芳也被袁世凯任命为河南总督,只不过仅仅两年之后的1914年,张镇芳便被袁世凯撤职了。至此开始,张镇芳便开始逐渐远离政治,并且开始积极投身于金融界,他先后担任了北方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张镇芳病逝,享年70岁。

两江总督张勋。

在这九位清朝最后的总督中,张勋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继续对抗革命军。而在清朝灭亡后,张勋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大清王朝的忠心,则率领着他的部众全部留着辫子,因而他也被人称为“辫帅”,他统领的则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间爆发“府院之争”,而张勋则是打着调停"府院之争"的名号,带兵进入北京。7月1日,他与康有为等人共同拥立溥仪复辟,史称“丁巳复辟”。

然而这场“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12天,便随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入北京,击败张勋的“辫子军”而宣告终结。于是溥仪再度退位,张勋则是先逃到了荷兰大,后又逃到了天津的德租界,至此便在天津定居了下来。

从这以后,张勋不再过问军政事务,开始投身商界,由他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共计七十余家,总资产更是高达五六千万之巨,成为当时有名的富翁。

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

两广总督张鸣岐。

1910年,张鸣岐依靠向当时位高权重的庆亲王奕劻行贿,成为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两广总督。他一直反对共和、反对革命,残酷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成为了革命人口中的“刽子手”。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担心会招来报复,于是日本,后又回到国内,做出了许多为人所不齿的事情。

他先是拥立袁世凯称帝,在“”后,开始为日本人特务卖命,“七七”爆发,张鸣岐公开投靠日本人,担任日伪要职,正式成为了人人唾弃的。

1945年9月,张鸣岐在全国的一片骂声中去世,而他也就此成为了这九位清朝末代总督之中,声名最为狼藉的一位。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历任、江西巡抚、江苏巡抚、热河都统、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职,深得朝廷的信任与器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人在彭寿松的带领下,联合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在这一年11月8日发动起义,而松寿则是拒不投降,率领旗营官兵负隅顽抗。双方激战一个昼夜,松寿眼看大势已去,随即吞金自尽,以死殉国。

松寿也就此成为了在辛亥革命中,唯一一位为大清王朝殉国的封疆大吏。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本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隶属于满洲正黄旗,是第一次战争时期的主和派代表、大学士琦善的孙子。1910年瑞澄被正式任命为湖广总督。

1911年,就在瑞澄的“眼皮底下”,爆发了武昌起义,瑞澄随即弃城逃至上海,不久后再又逃往了日本。

虽然在这之后,瑞澄重新回到国内,但是他的家财早已被抄没,其存于钱庄之中的钱财也被没收。1915年,瑞澄死于上海寓所之内,终年52岁。

作为湖广总督的瑞澄,对于四川保路运动以及后来武昌起义的爆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他也就此被人戏称为大清王朝覆亡的“内部掘墓人”。

陕甘总督升允。

升允,陕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陕甘总督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被革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官复原职、重新启用。

后来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但升允却在为复辟大清王朝不断奔走,但最终均是以失败的结局收场。

1931年升允在天津去世,终年73岁,溥仪还为其赠谥号为“文忠”,足可见其对于大清王朝的忠心。

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他于1911年4月,正式接替哥哥赵尔巽成为了末代四川总督。在此之前,他曾带兵平定巴塘叛乱,成功收复了西藏。

1911年8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赵尔丰率兵,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索,同时也为之后武昌起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至于赵尔丰,则也因为这一事件被免去了四川总督一职。

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地区宣布脱离清廷,并成立了军,然而,整个四川也就此陷入动荡之中。这个时候,被推为四川都督的尹昌衡,下令逮捕了赵尔丰,在对其进行了一场“审判”后,赵尔丰也就这样被当场处决。而他也就此成为了这九位末代总督之中,结局最为凄凉的一位。

云贵总督李经羲。

1909年,李经羲出任云贵总督。由于其在云贵总督任上,大力支持兴办讲武堂,军中一大批军官均系其培养,再加上其对蔡锷也有过重要帮扶,因而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和他的家人得以被礼送出了云南,受到了充分的保护。之后袁世凯掌权,李经羲也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爆发“府院之争”,黎元洪在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后,让李经羲出任总理一职。只不过,随着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拥立溥仪复辟,仅仅做了一周总理的李经羲便遭到了罢免,所以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是“短命总理”。之后李经羲便彻底离开了政界,选择了隐居,以写诗撰文度日。

1925年,李经羲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

近代史上,广东籍的名将都有谁

时期,由于广东是国民党经营的地盘,将领中,除元帅外加叶挺,其余有如凤毛麟角。而名将就多余牛毛,许祟智,陈炯明,陈济棠,余汉谋,张发奎,薛岳,吴奇伟,谢晋元,黄伯滔,范汉杰,余程万等一大堆!

同名不同命,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同名同姓的
今日编辑铺为您推荐 : 被占领的城镇  驾驶达人  老婆学院 
  • 标签 :
  • 电工手游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工手游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0 - diangong8.com. All Rights Reserved.电工手游网 | 豫ICP备08001959号-2 |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给我们留言

    抵制不良色情、反动、暴力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