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川军名将,谁能排前五
所谓川军,其实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指的是从清末到新成立之前这段时间里的四川,这是一支半独立的。川军的前身是清末时期清在四川编练的新军,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通电宣布独立,四川也不例外,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时期,全国各地都陷入了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之中,但是四川的军阀混战尤为严重,据统计,从辛亥革命发生(1911)到二刘之战结束(1933)这22年间,四川军阀之间爆发的大大小小战争共约470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争就达到29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其战争之频繁,在全国也可谓是独此一家。虽然川军军阀混战打得欢,但是大外战却毫不含糊。战争期间,一共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兵源四分之一,伤亡64万,占全国抗战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抗战八年间,川军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几乎参加了所以的大型战役。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很多昔日的川军军阀,都义无反顾的加入战场,同日军做殊死搏杀,保家卫国,下面介绍川军中几个著名的将领。一 刘湘"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是近代四川的一代枭雄,由于他作战勇猛,所以在四川军阀中号称“巴壁虎”,又叫“刘莽子”。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都极为老辣。二刘(刘湘、刘文辉)之战后,刘湘成为四川省,名副其实的“四川王”。(刘湘)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命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司令,出川抗战。当时刘湘正身患重病,很多人都建议刘湘不必随军出征,坐镇四川就行了。但是刘湘执意要抱病出征,率首批10万川军出川抗战,说要和日军血战,来赎回川军20余年来“打内战”的罪过。但是,则想的是利用川军抗战,来肢解川军,实现对四川的控制。国民先是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长官,督师抗战,但是却将川军的两个集团军分别划入了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和程潜的第一战区,等刘湘到达南京接受任职时,他手下的川军早已经没了,而他的第七战区防区也不知道在哪里,他本人也处于军统特务的监视之中。不久,刘湘病发,吐血而亡。刘湘一死,川军群龙无首,再也没有谁能为川军说得上话,川军就像是一群没了爹妈的孤儿,被各个战区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受尽白眼。川军由于没有物资给养,只能靠哄抢,砸军械库,甚至骚扰百姓自己解决。许多战区长官都向告状,也有意借此机会裁撤川军,幸好李宗仁求情,暂缓撤并川军编制,将川军收留在自己的第五战区,并补给物资,川军这才保存下来。二杨森"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杨森也是四川实力派军阀,和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杨森的第20军,是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淞沪会战时,第20军的二十六师,是打的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4000多人,到撤离战场时,是剩下600人,伤亡率高达85%。长沙会战时,第20军是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可谓战功卓著。(杨森)三李家钰"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李家钰绰号李矮子,是四川军阀派系中军官系的首领,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出川,后被授予第47军军长,长期在晋东南作战。1938年春,李家钰部编入"第二战区东路军",这是国共双方共组的一支,总指挥、副总指挥。在统一指挥下,李家钰率部在东阳关、长治一带同装备精良的日军入侵部队下原熊弥的108师团104旅团一万多人展开激战。长治保卫战中,李家钰军104师312旅624团据城死守两昼夜,在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下,北门陷落,官兵奋勇对敌展开肉搏巷战,毙伤敌寇一千余人。1939年,李家钰升任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1944年,在豫桂湘战役中,大败,处于豫西的部队全线转移。由于李家钰的36集团军是杂牌军,奉命留下来做掩护。司令部直属队转移到河南陕县秦家坡时,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国民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指的一提的是,李家钰是少数同党相处很好的将领,多次配合八路军及游击队作战,194春,八路军总司令由武乡赴洛阳开会,途径李家钰驻地,李家钰派一个连前往迎接并设宴款待,第二天又增派一个加强连护送过日军封锁线。(李家钰)四 王铭章“西安和平解决,内战从此结束,今后全民全军精诚团结,枪口一致对外,洗雪国耻,此诚国家民族之幸……此间正按中央整军方案,进行部队编练,以期达到枕戈待战,朝令夕发共赴国难。"同大多数四川军阀一样,在抗战之前,王铭章卷入军阀之中,还参加了对红军的“围剿”。后,川军将领纷纷请缨抗战,1937年9月中旬,王铭章在德阳驻地慷慨誓师,表示要用热血报国的具体行动,来赎回他二十年来参与内战的罪过,随后率部奔赴前线。台儿庄战役时,王铭章所部奉命防守藤县,不料日军万余人避开正面阵地,直接攻击藤县县城,而县城守军只有不到三千人,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只有二千人作用。敌强我弱,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王铭章决定誓死坚守藤县。在巷战中,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 王铭章牺牲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王铭章)五 饶国华“此次奉命出川抗战,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誓不还乡。”1937年9月,饶国华率部步行2000里,于11月到达前线战场。此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上海、苏州相继失守,日军兵锋直指南京,饶国华部奉命驻守广德。日军出动飞机狂轰滥炸,将宣城至广德的铁路干线炸毁,补给中断,饶所部军三面包围。而上峰不仅不给他增援,还命令他反击收复失地,此时饶国华手中只有一个营的士兵,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如果撤退,就会被上峰安上一个不听指挥,临阵脱逃的罪名。面对日军的劝降,他宁死不屈,举枪。(饶国华)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诸葛亮死后,曾钦定了两个接班人,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这两人都是身具大才,为蜀汉立下了大功。尤其是费祎执政期间,蜀汉国力得以恢复提升,一扫过去的积弱,大有重新走向富强之势。怪不得很多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费祎究竟是有多强大!费祎费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臣,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在蜀汉的声望非常高。其实在执掌蜀汉大权之前,费祎的才能就已经展现了出来,深受诸葛亮的看重。诸葛亮征讨南中,大胜而回,面对众臣的欢迎,诸葛亮独独邀请费祎共乘一车,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多么的重视费祎。诸葛亮死之前,钦定费祎为接班人,让其带领蜀汉走向富强,而实际上,费祎也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希望。他掌权期间,文治武功,都十分耀眼,蜀汉国力稳步上升,长此以往下去,蜀汉必定会越来越强大。蜀汉的强大,当然是魏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便有了这么一种看法:那就是费祎的死其实是魏国的谋划。费祎为人宽厚博爱,待人十分真诚,所以十分的受欢迎,就算是在面对敌国降将,费祎也没有歧视,而是正常对待。当时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修也在场,由于费祎为人宽厚,没有对郭修多加防备,反而是开怀畅饮,最终酒醉,被郭修刺杀身亡。费祎在蜀汉人缘非常好,又与民生息,受到大家的爱戴,所以基本是没有什么仇怨的。而杀死费祎的人,又正是魏国的降将郭修,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费祎之死,与魏国有关了。那么,魏国究竟为何这么怕费祎呢?其实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原因!一、费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费祎这个人,性格谦恭真诚,深受大家的喜欢。关羽身死后,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基本是降到了冰点。然而随着夷陵大败,蜀汉实力大减,不能再继续和东吴为敌了,于是诸葛亮派费祎出使东吴,希望重归旧好,结盟共同对抗魏国。而面对孙权的刁难,费祎条理清晰,不卑不亢,最终成功的完成了结盟任务,和东吴重新修好关系,诸葛亮这才敢大举北伐曹魏。蜀汉的魏延和杨仪关系是非常的糟糕,互相看不上对方,甚至于到了要剑拔弩张的地步,然而费祎居于其中,却能妥善处理二人的关系,劝服二人,虽然未能化解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但却使得二人不因私非公,共同为蜀汉效力的目标。二、能力强大作为著名的蜀汉四相,费祎的执政能力,那是非常的优秀,常常被大家赞颂。而除了理政能力,费祎在军事上的造诣其实也并不低。延熙七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听闻这个消息,费祎亲自领兵前往拒敌。费祎深知兵法,据险固守,使得魏军“进不获战,攻之不可”,最终成功击败魏军,缴获大批的粮草马匹。而曹爽在此次军事行动失败后不久,就被司马懿夺权诛杀了。三、有大局观费祎掌权期间,主要执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和当时很多的人看法不同。由于受诸葛亮的思维影响,很多人仍然是坚持北伐,想要进攻曹魏,但是由于连年的作战,蜀汉国力其实也是越来越弱了,因为每次大战,虽然蜀汉都占据上风,但始终没能取得有效的战果,只是空耗国力,令百姓困苦。费祎当权以来,深知大战对蜀汉的影响,所以都是尽量避免大的作战。但是为了不凉了那些猛将的心,费祎也不会阻拦小规模作战。比如姜维的北伐,费祎每次给的兵力其实都不超过万人,这样的话,于国力损失不大,又不凉了大将之心。等到蜀汉国力进一步强大后,就能有更多的选择了。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费祎是比姜维更具有大局观的,姜维后期的北伐,劳民伤财,使得蜀汉国力加速减弱,蜀汉的灭亡其实和姜维也是有一点关系的。结语费祎是蜀汉名臣,文治武功都不差,有他在世,黄皓怎么可能插手朝廷大权,姜维怎么可能会得不敢回朝。而他一直坚持与民休息的策略,蜀汉国力进一步增强,又怎么会被魏军轻易击败亡国?所以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费祎的死和魏国应该也是有一丝关系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临终遗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976年1月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他为国为民,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周总理为了群众和国家日以继夜的辛劳,身体却早已被病魔摧残,周总理从1974年6月1日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期间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而这段时间周总理约人谈话220人次,公开会见外宾65次,主持或参加会议32次。被病痛折磨的周总理,依旧凭借强大啊毅力参加各项工作,终于在1975年9月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得不住院治疗的地步,然则谁曾想到,敬爱的周总理就再也没有离开医院。1975年12月,周总理已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每天身上都插了七八条管子,用来输液、输血、排液等,但是他的头脑很清晰。在12月份的一次昏迷过后,周总理醒来,他用细微的声音问道:“,身体怎么样?”旁边的人回答说:“没有大的变化。”他又问:“刘帅、身体……”周总理还没说完,他已经没有力气说下去了。周总理醒来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关心自己,而是关心和刘帅。周总理和毛是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都是新的缔造者,一起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几十年;周总理和刘帅自武昌起义便相互认识,刘帅敬佩周总理的伟人,周总理信任刘帅的军事才干,两人也一起为建设新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样是12月份的一天,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了邓颖超奶奶。周总理和邓奶奶自”五四运动“时相识,从此两人一起走过了几十年革命的风风雨雨,两人的爱情是世间的楷模。周总理为国事操劳,邓奶奶则悉心招呼周总理,然而当邓奶奶看看躺在床上憔悴不已的周总理时,内心伤心不已,而又不能表露。当周总理醒来看到邓奶奶时,周总理说:”小超,我有好多话想对你说。”邓奶奶点了点头,说:“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他们都没有说,他们彼此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所以他们把肚子里的话都带走了。1976年1月1日,即周总理逝世前八天,这天周总理把身边的人都叫了过来,面对昔日朝夕相处的秘书们,周总理说了最后一句话:“你们都来了?向家里人问好。我累了。”随后,周总理又陷入了昏迷之中。周总理的一生情情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但是他从来没有说个一次“累”。即使是周总理身体瘦的只剩下76斤的时候,周总理依旧坚持工作,依旧接见外宾。周总理一生为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他要”活着为服务,死后也要为服务。”,他做到了这一点。周总理的去世前的遗言,他关心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爱风雨同舟的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了“我累了。这三个字包涵多少辛酸,包涵多少委屈,但是周总理都不在乎。我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有周总理这样的伟人,这样的领袖而骄傲、自豪,最后只想对周总理说:”总理,您辛苦了。“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一语出自何处,属于纪实还是虚构
诸葛草庐唯南阳,号曰隆中太牵强;卧龙岗上三分策,千古人龙天下扬!【附图】①南阳卧龙岗“千古人龙”牌坊;②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门脸;③郭沫若手书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④、⑤岳飞过南阳手书前、后《出师表》碑刻;⑥吴佩孚手书《草庐对》碑刻。
刘备手下文官排名
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刘备麾下的10大谋士。一、诸葛亮首先,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汉可谓内忧外患,而就诸葛亮来说,则是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并和东吴重新建立联盟,以此共同抗衡强大的曹魏。自公元228年开始,蜀汉丞相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二、(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对于来说,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三、庞统和一样,庞统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谋士。当然,是病逝,庞统则是阵亡。作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庞统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葬于落凤坡。对此,在笔者看来,庞统和英年早逝,自然是蜀汉的巨大损失了。四、徐庶徐庶(?—约230年代),字元直,颍川人(治今河南省长葛市)。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东汉末年,徐庶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五、黄权和徐庶一样,黄权最终也投靠了曹魏,这同样让刘备感到遗憾。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等到刘备称帝,准备东吴,黄权劝谏而不纳。在此背景下,刘备让黄权担任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领部下归降曹魏。来到曹魏后,黄权被魏文帝曹丕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六、马良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的。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辟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任命马良为侍中。在夷陵之战,因为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马良自然跟随在刘备左右了。不过,到了公元222年,因为刘备被陆逊击败,马良也不幸阵亡了。七、刘巴刘巴年少成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答应。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归附刘备,为左将军西曹掾,病逝,刘巴接任尚书令,这可以说是蜀汉大臣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登基称帝的时候,相关的文书都出自刘巴之手。章武二年(222年),刘巴去世。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元222年,刘备一下子损失了多位谋士。八、伊籍东汉末年,刘备来到荆州后,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伊籍亦有跟随。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九、简雍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简雍本来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谋士。简雍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随其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益州牧刘璋投降。对此,在笔者看来,简雍劝降刘璋,自然有助于刘备用较小的代价结束益州之战。刘备平定益州后,简雍官拜昭德将军。十、孙乾孙乾(?-约215年),字公祐。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幕僚。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其待遇与简雍相同。不久后便病逝。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在汉末三国时期,简雍和孙乾不是顶级谋士。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两人长期跟随可谓忠心耿耿。并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邀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孙乾和简雍,自然是刘备少有的两位谋士了,这两人帮助刘备出使荆州、益州等,同样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