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刘备传的修改器(严国栋)版的怎么用啊
- 节度青徐,横行江表,臧霸是如何从贼寇转型为豪侠
- 蜀汉90多万人口10多万兵,兵民比例这么高,发展多年人口过少是什么原因呢
- 甘宁和周仓在水中单挑,谁会赢
- 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亲如兄弟,他为何却脱离公孙瓒
三国志刘备传的修改器(严国栋)版的怎么用啊
这个是要放到游戏目录下使用的,会自动读取存档(当然了,需要你先保存一个存档才行)
不过一般这个修改器效果不太好,建议使用万能辅助器
我已经上传到附件了
运行后将靶心拖到游戏窗口内就可以修改
满意请采纳~
节度青徐,横行江表,臧霸是如何从贼寇转型为豪侠
认真来说,臧霸并不属于贼寇范畴,而是大汉逃犯,但却实现了从逃犯到封侯拜将的华丽反转。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人,他的父亲臧戒曾为县狱掾,因为不听从太守私人的命令而被关押。这说明臧戒不是大族,否则不会选择在县中任斗食小吏;但也表明臧家在华县有一定势力,普通小民绝对不敢顶撞太守。要知道,大汉的太守,是军政兼管,可以说掌握一郡生民的生死。而臧霸敢带着几十人就敢劫夺上百人押送的臧戒,还能吓得他们不敢动弹,说明臧家的势力在游侠方面,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混子、地下势力,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威慑力。因为这次行动,臧霸父子成为大汉的逃犯,亡命东海。然大汉首重孝道,臧霸的行为反而为他增添了魅力,壮勇之名传开,反倒是促进了臧霸的发展。汉末天下不宁,青徐更是黄巾重灾区。东海的臧霸没有闲着,反而结交了一批同乡,于是在家乡招募壮士,形成一支独立力量。初平二年,陶谦任徐州刺史,臧霸被陶谦招募,随其平定徐州黄巾,因功拜骑都尉,实现了从逃犯到官员的转折。平定了黄巾,臧霸与孙观等人率兵屯驻开阳,名义上属陶谦,但却成为事实上的割据势力,陶谦根本无法命令这支,刘备接任徐州牧后依旧如此,直到吕布。甚至为了琅琊郡,吕布还和臧霸打了一仗,后来两家罢兵,臧霸依旧保持着独立。建安三年,唇亡齿寒下,臧霸率军助战吕布,被曹操俘获。但曹操没有降责,而是让其招揽孙观、吴敦等人,任命他们为国相、太守,镇守青徐之地,完全是把青徐之地交给臧霸等人管理。直到此时,臧霸等人还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曹操为什么要把青徐之地交给臧霸等人管理,就是因为这些人手中有兵,而且是精锐的泰山兵,有他们在这里镇守,曹操才能专心在官渡与袁绍相持,进而大败袁绍。数年后,河北之战曹操占尽上风,臧霸这才请求把家人迁徙到邺城,死心塌地跟随曹操,受封都亭侯,拜威虏将军。此后参与了多场大战,数次击败孙权,拜扬威将军,假节,这可是巨大的荣耀,曹操麾下很少有将领有此殊荣。曹丕为王时,升臧霸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督青州军事;当皇帝后,晋封开阳侯,转良成侯,随曹休大破吕范,威震江东,升任执金吾,成为九卿之一。曹睿即位后,增食邑五百户,达到三千五百户,三个儿子因其功封列侯,一子关内侯。可见,臧霸之所以后来能威震江淮间,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弱,而且有一批同盟,乱世给了他机会,正是抓住了徐州黄巾复起这一机遇,才能够从逃犯一跃而为大汉军官,封侯拜将。
蜀汉90多万人口10多万兵,兵民比例这么高,发展多年人口过少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263年,当蜀后主刘禅牵着羊,向魏军将领投降时,同时还献上了蜀汉的户籍。据上面所载,蜀汉总人口为94万人,士兵10万余人,官吏4万余人。也就是说,每9个百姓中要出一个士兵,每8个百姓要养一个士兵;另外,每27个百姓要养一个官吏。那么,这个比例高吗?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蜀国的百姓负担是最重的呢?而蜀汉建立了四十多年,人口为什么只有90多万呢?首先我们要对比一下数据:当时,魏国的总人口为443万人,总兵力是50万人;吴国的总人口是240万人,总兵力是23万人。看上去,蜀汉的兵民比例是居中的,既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可见在三国时期,大约10个百姓养一个士兵是标准值。可实际上,蜀国的百姓确实是负担最重的。这跟人口数量无关,而是跟地理位置有关。我们先来看看魏国和吴国的情况。魏国的国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和中原两大平原,在当时是传统的农耕发达地区,农业资源极为发达。在经过黄巾起义的洗劫之后,大片的土地撂荒。但是在曹操执政期间,了不少刺激农业发展的政策,让魏国的农业生产兴盛了起来。所以,魏国的百姓是比较富裕的。而且,曹操在军中实行了屯田制,士兵直接生产粮食,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百姓的负担。而吴国地处江南,那里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农业技术虽然比不上中原地区,但是气候宜人,粮食也能丰产。而且吴国首都建业地处长江通衢,商业发达,所以吴国的百姓也比较富裕。另外,孙权也实行了屯田,同样有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是,蜀汉的情况却和魏吴两国有着天壤之别蜀汉虽然占据了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成都平原,但是农业技术和可耕地面积都比魏国来得差。蜀国多山地,平原只有那么几块,出产不了太多的粮食。而蜀汉占据的之地,又并非传统农业区,根本收不上什么粮食和税。所以,蜀汉的百姓人均可支配财富远比魏吴两国来得少。而他们同样要承受不少于魏吴两国的,自然是不堪重负。另外还要注意,蜀汉的可不是单纯用来驻防的,而是用来打仗的。蜀汉持续的短短42年中,光北伐曹魏就有将近20次。而每一次战争所需要的消耗,和平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蜀国多山地,运粮的成本也远比在平原地区的魏、吴两国来得高。相应的,士兵的单位军费也就远比魏吴两国大。用本来就少的财富供给更高的军费,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三国志》中,说蜀国百姓“面有菜色”的根本原因了。当然,蜀汉也屯田。《三国志》中记载:“亮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但是,蜀汉的屯田之地是在汉中平原,就是魏蜀两国战争的前沿。先不说汉中平原的面积够不够大,单单是这个位置就有很大的问题。汉中平原是个军事区,而不是安宁的农业区。诸葛亮在这里屯田,震慑敌人的作用更大。但是在这么一个战乱之地屯田,能收多少粮食、粮食是不是能收到自己手里,都是个问题。所以蜀国的屯田,实际上并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那么,如何解释蜀汉人口少的情况呢?其实,这个更好解释。益州这个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的阻碍,是一个很难有外来人口补充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例子: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原本镇守汉中的征西将军夏侯霸投奔蜀国。他带着必要的行李,可能还有人跟随,却依然在阴平的大山里迷了路,甚至到了绝粮的地步。要不是蜀汉得到消息前来迎接,夏侯霸能不能活着都成问题。可见当时的蜀地是比较封闭的,人口按理说应该比较稳定。然而看古代的数据,似乎情况并非如此。东汉末年,益州曾经有过好几次“人口普查”,数字的震荡极为剧烈,最高是660万,最少时是108万。后来我们一般采信的,是《后汉书》中的记载558万。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对益州的波及也十分有限,只有一个叫马相的贼人自称黄巾军作乱,但是后来也被平定。后来益州也曾卷入过几次战争,规模也都不大。而且从地方志上看,这一时期益州也没有大规模的天灾。那么,蜀汉是如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现恐怖的人口负增长呢?原因只有一个:当地的贵族在大量的藏匿人口。藏匿人口是古代地主逃税的一个主要方法。一个百姓只要在户口簿上没有他的名字,他就不会承担国家的赋税。所以古代的那些地主们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土地上的佃户隐藏起来,这样,佃户的所有产出就会成为自己的收入。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一般大户人家的奴仆、侍女、佣工之类的都不算在国家的户口里。这个数字,往往是非常惊人的。三国末期,士族的地位蹿升,这些士族傲慢偏激,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即使是皇帝,也要对他们礼敬三分。比如魏国草创阶段,曹操对荀彧一家的礼遇;再比如曹丕即位后,极为重用陈群、司马懿等人;还比如孙权在位期间,让大族张家的领袖张昭主持国政,让陆家的陆逊统领军事;而单就蜀汉来说,这种情况只可能比魏、吴两国大,绝不可能更少。蜀汉的建立,本就是别别扭扭的。刘备率领的荆州集团夺取益州,手段其实很卑鄙。本来是帮人家打仗的,可后来把主人给灭了,这放在哪儿都说不过去。所以,刘备动用了包括联姻在内的一切手段,才算把益州本地贵族稳住。诸葛亮更是为了在益州本地贵族面前做姿态,而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这两位强人尚且需要使用这种手段来制衡,他们死后的情况只可能更严重。而曹魏大军刚一到成都脚下,益州本地的谯周就大肆鼓吹投降言论,由此可见益州集团从头至尾都没有将自己当成蜀汉的人。所以,他们藏匿起人口来,必然比礼遇贵族的魏、吴两国更加严重。这也就是蜀汉人口负增长的根本原因。
甘宁和周仓在水中单挑,谁会赢
甘宁和周仓在水中单挑结果可不好说,毕竟两个人都各有所长,谁占上风这个就要看个人发挥了。甘宁和周仓都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甘宁百骑劫曹营和周仓活捉庞德也广为人知。如果两个人单纯从武艺角度来说,无疑是甘宁更厉害。甘宁在演义里表现出众,不仅在赤壁之战斩杀了马延、张凯,还在水战中杀死黄祖手下邓龙,在攻城战中庐江太守朱光,而且箭术也非常出众,先后射杀了凌操、黄祖、蔡曛,连曹操手下的大将乐进也被他射伤过。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甘宁陆战、水战、步战、箭术都样样精通,虽然他缺乏和一流武将交手的经验,但是表现也非常不错了。而且他曾经百骑劫曹营,可以说智勇双全。相比之下,周仓的表现要逊色的多,他唯一的一次单挑记录,是在卧牛山对战赵云,连败数次,最后更是身中三枪败走。虽然从赵云枪下能保住性命也算不容易了,不过这个表现真的有些差强人意。如果周仓和甘宁在战场上遭遇,那么甘宁明显要强于周仓。然而局限在水里单挑的话就不好说了,周仓虽然武艺不算很强,但是他也有两个特点,就是力大和水性好。周仓出场时,就通过裴元绍之口介绍了他板肋虬髯,两臂有千斤之力,此后他跟随关羽身边,长期帮忙扛着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就力气来说,确实在演义里也是属于比较大的。水中战斗阻力大,很多精巧的功夫就没用了,力气大占很宜。而且周仓水性也好,他素知水性,后来在荆州住了几年,更加精熟,所以能在水中活捉庞德这样的勇将。甘宁虽然早年号称锦帆贼,纵横于江湖之中,而且水战有战绩,但是毕竟是在船上作战,不是在水中。论水中的实战战绩,那比周仓要差着一些。所以两个人真的在水中作战,是甘宁靠着自己花样百出的本领取胜,还是周仓水性和力气大更胜一筹,要看两个人临场发挥了,结果不好说。
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亲如兄弟,他为何却脱离公孙瓒
读三国,品人生。和广大三国迷们朋友们聊聊三国时代的“同学情”。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感情值得一生永志不忘。毕生涌泉难报万一的父母养育之情,携手白头共历沧桑的夫妻之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舐犊之情,一个战壕里并肩面对生死的战友之情,还有同窗数载一齐走过青春年华的同学之情。因为曾经共同经历过一段岁月,共同面对过风雨沧桑,时间将这份感情刻印在我们心底,难以割舍和忘怀。公孙瓒和刘备也做过同窗,他们一同在卢植老师的门下求学。公孙瓒这个人性格强势刚毅,喜欢出头,比较仗义,在同学们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刘备虽然自诩为汉室“中山靖王之后”,但由于当时家境不是太好,大家都不当回事,多看做是个笑话,受尽冷落和嘲讽。但公孙瓒有个优点,他与人交往更注重品行才能,并不在意贫富贵贱,所以公孙瓒的人缘比较好,刘备也对他很是敬重,两人关系处的不错。学业完成,各奔前程。公孙瓒出身贵族,家底厚实,关系网多,在老师和同学们中口碑颇好,自己又善于折腾,混得相当不错。进入工作,当了个小吏,工作表现出色,被涿郡太守相中,看这年轻人很有出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不久后升了“中郎将”。公孙瓒性格强势,雷厉风行,对北方边境的入侵者打击毫不留情,立下了战功,威震北方。他干掉了持怀柔政策的官员刘渊,又通过运作,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朝廷授权,成为北平太守,大权在握。而刘备毕业以后则混得很不好,家境贫穷,也没有什么关系,生活困难,主要靠“织席贩屦”艰苦度日,这段艰辛的岁月也磨炼了刘备坚韧不拔的意志。汉末时分,天下大乱,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三兄弟桃园结义,组织了一批民兵,随着军一同参加了黄巾军的战斗,立下不少功绩。但由于“朝中无人”,所立下的功劳就被湮灭了,无法上达天听。而公孙瓒也因有功被朝廷召见封赏,公孙瓒这人很热心,就在面奏圣上的时候特意提到了刘备这位同学,为他说好话请功,朝廷就下旨让刘备当了个“平原县令”。回想一下咱们自己,大家也都有很多同学朋友,关系处得怎么样呢?关心过他们的生活吗?了解过他们的近况吗?当你升腾得意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伸出手去拉一把哪个身处困境的同学?或者在你面临危机的时候有没有哪个同学向你伸出过援手?万事因一而成,因二三而败。为什么有些群体整个都没出息,就是因为成员们从来都不能彼此照应,团结一心,而如散沙,各谋出路,凝不成一个圈子,也谋不成一件大事。刘备当县令不久,得罪了来巡视的督邮,张飞一顿皮鞭暴打,三兄弟又只能隐回乡野了。董卓进京,滥杀无辜,擅自废立君王,激起天下诸侯之义愤,决定会盟讨董。此时雄踞北方大权在握的公孙瓒收到了会盟邀请,率兵向会盟地点进发,恰好路过刘备的地盘,公孙瓒非常高兴,邀请刘备一同前往。公孙瓒这个人没有什么架子,不但对学弟处处照顾,对他手下的弟兄也很关心。他看到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器宇不凡,就询问起来,得知他们曾经在战斗中表现勇猛,屡立战功,但至今仍然只是担任着马弓手和步弓手这样的低阶职务,公孙瓒立即为两人鸣不平:“如此可谓埋没英雄!”大家看,这就是公孙瓒的优点,不在乎别人的高低贵贱,愿意肯定别人的成绩和优点,为别人操心,所以后来虎牢关之战他被吕布追杀之时,张飞能够豁出命斜刺里杀出来,“酣战吕布”,救下了他的性命,这说明张飞对公孙瓒还是很有好感的。这个世界处处藏龙卧虎,你千万不要瞧不起人。有些人物今时虽困浅水平川,但它日却难保不会腾云驾雾,覆雨兴云。你的一番鼓励和认可对你来说是只言片语,但对某些有心人来说就有可能如醍醐灌顶,意气风发,视你如伯乐,报之以涌泉。所以你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你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路,就是这样越走越宽的。公孙瓒和桃园三兄弟到达会盟地点,十八路诸侯互相见礼,公孙瓒向大家介绍刘备“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强调自己与刘备的关系,希望大家能给个面子。大家看在公孙瓒的面子上,“玄德乃坐于末位”,也列为诸侯级别。这个世界上有个无形的东西叫做“圈子”,千万不要小看圈子的能量,圈里的人和圈外的人那完全是两个概念。与能力无关,即使你有降龙伏虎之技,如果是被排斥在圈子外面,终身无用武之地,发挥不出你的才能。引人入圈,这是巨大的恩德,对大家来说,也就是卖你个情面,但对于苦苦寻找晋身阶梯的人来说,这可是个天大的机会。西凉大将华雄力斩鲍忠,夜袭孙坚,刀劈祖茂,“战不三合”斩杀骁将俞涉,无敌上将潘凤“去不多时”亦血染沙场,众诸侯惶惶。关羽出列出战,众人询问,公孙瓒又出来为关羽帮腔,说“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他不说是马弓手,而强调是刘备的兄弟,也是为担心关羽会因职位低微而遭到众人鄙视。公孙瓒能够肯定关羽和张飞是被埋没的英雄,还能处处为他们着想,这对关张二人来说非常重要,内心非常感激。虎牢关吕布大发神威,连胜数阵,诸侯震恐,而公孙瓒“挥槊上阵,亲战吕布”,是唯一一个敢于亲自上阵搏杀的诸侯级别人物,有勇气,能担当,敢出头,关羽和张飞就更敬佩他了。所以当公孙瓒被吕布穷追不舍的危急时刻,张飞为了要救下他,豁出去和吕布玩了命。由于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志,勾心斗角,彼此拆台,互相攻杀,联盟不攻自破,终于。刘备随公孙瓒离开,拔寨北行。到了平原地界,公孙瓒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这就将地方上的军力赋予了刘备,使刘备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徐州的陶谦严重得罪了曹操,曹操全军挂孝,麾师征伐徐州,陶谦四处求救。而在北海孔融处做客的刘备敏锐的发现了这个千载良机,于是来向公孙瓒借兵。公孙瓒先是为刘备着想,认为他实力单薄,不值得为此得罪了势力庞大的曹操,但刘备以信义为理由,执意要去,公孙瓒就借给他马步军两千,还把麾下第一猛将赵云借予他随行一同出征。到了徐州,刘备让赵云驻军城外,自己和张飞杀进城去。刘备非常聪明,赵云所率的这部兵马虽然只有两千,但绣着“公孙”两字的大旗在营寨中一竖起来,曹操就不能不考虑了,他可以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但对北平公孙瓒这人的脾性和实力还是得了解的。出兵就代表了公孙瓒的立场,双方一旦动起手来,互相有所杀伤,以公孙瓒极度自尊爱面子的性格,那是决不肯吃亏示弱的,肯定会率主力部队来进行报复,那就平添一个劲敌。所以曹操思虑一番,决定退兵。刘备巧施妙手,借兵,借名,借势,片纸退雄兵,威震诸方。后又迁延不走,收尽徐州官民之心,终于熬倒了油尽灯枯的老狐狸陶谦,“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终于成为一方诸侯,脱离了公孙瓒。“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彼此相识是因为缘份,相知是因为信任,相离是因为彼此深深的了解。无论聚合离散,都很正常,鸢飞唳天者心在天下,终究不会长久地寄身于他人的荫蔽之下。刘备对公孙瓒这位同学很了解,也很感激,但不会因此而牵拌自己远征的步伐。感情是感情,事业是事业。公孙瓒性情率真,乐于助人,是个好同学,好朋友。但他的脊骨过分刚直,不愿意委屈别人,更不愿委屈自己,没有曹操那样“宁负天下人”的狠决,也没有刘备那样能屈能伸的韧性,他只能做个雄踞一方的诸侯,无法成为志在天下的枭雄。所以公孙瓒最终一战而殁,宁可引火,也决不肯屈身逃跑,向他人乞留。由于出身和境地不同,我们很多朋友虽身负大才,心怀远志,但始终难以一展雄风,因为能够为我们施展才能的平台少之又少,缺乏晋身之阶。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度”你,往往能事半功倍,收到以往千般努力辛劳也难以得到的效果。而在我们的人生中偶尔也会遇到公孙瓒这样的人,他性情真挚,乐于助人,爱面子,喜欢当“大哥”,愿意为人铺路,扶人登梯,予人荫蔽,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无论将来你有了多大成就,身居何位,千万不要忘记那位曾经扶你上马,送你一程的“公孙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