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词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
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其数量之多,不胜枚举。随手取几首,与诸位共赏,以见中华诗词之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击壤歌》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前四句,写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生活,随日月而作息,顺四时而耕作,凿井就有水喝,耕田就有饭吃,自由自在,怡然自乐。最后一句,在这桃花源般的世界里,升华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既觉妥帖自然,又如画龙点睛,农村生活虽然朴实无华,却也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诗云: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前三句,纯写喝酒。山中花开,环境清雅,便添酒兴。言语相投,意气相投,开怀畅饮。第三句虽用典故,却也明白如话,尽显率真之气和不羁之意。据《宋书·隐逸传》云:“(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既承上三句而来,喝到醉倒,余兴未尽,相约改日再来,又承接典故而来,暗含“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之意。谁是伯乐?谁是知音?惆怅难言,借酒消愁,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三句写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察庐山,不同角度所见,面貌各不相同。有时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有时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移动换景,千姿百态。庐山之美如此,在赏心畅神的同时,也让人难免生出惆怅之感,如何才能见识到庐山的真面目呢?最后一句即景说理,所谓当局者迷,因为你身处庐山之中,只能见一丘一壑之片断,只能见一峰一岭之局部,无法统观全局。只有超越出来,才能不为立场所拘,才能摆脱主观成见。最后一句点睛,如当头棒喝,如醍醐灌顶,启人心智,发人深省。郑燮《咏雪》诗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前三句纯是铺垫,一而十,十而千,千而万,数量由少及多,状大雪纷飞之景,看似平平常常,平淡无奇,甚至乏味。但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盘活全局,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但见寒梅傲立雪中,含芳吐蕊,而雪花梅花,相映成趣,共写一幅寒梅傲雪图。《老残游记》描写歌声动人,说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个譬喻也可以用来形容此类诗词。作者运用巧思,运用慧思,层层铺垫,层层渲染,只为最后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翻出一个新天地,翻出一个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