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攻略资讯 >  游戏攻略 >

《全面战争:三国》清兵型打法怎么玩(英军排枪战术如此死板,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小编:小编酱  来源:编辑铺  |  时间:2023-04-03 11:43:06

英军排枪战术如此死板,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为什么大清的将领没有找对对英军排枪战术的破解之法?这也太看得起大清的将领了,事实上,在当时,龙虾兵可以说是地表最强的了,甚至没有之一。那么,英军为什么可以傲视各国呢?靠的就是题中所说的"死板"的排枪战术。其实,排枪战术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称--线式战术。线式战术从16世纪就开始发展起来,之后一直被欧洲国家使用。直到19世纪末,铁丝网加马克沁重机枪的组合,才彻底将线式战术淘汰出历史舞台了。线式战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滑膛枪大规模列装开始的。但是,直到卡座式刺刀的发明,线式战术队列才能真正独挡一面,因为这时候的滑膛枪可以带着刺刀进行射击了。如果骑兵仍想从正面接近步兵,它将首先遭到来自滑膛枪队形的排枪齐射,之后,还将遇到像长矛兵队形一样的有力抵抗。训练有素,组织有序的滑膛枪士兵已经优于骑兵了。(骑兵很难突进这样密集的刺刀丛林)燧发枪的出现又将线式战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因为相比于火绳枪,燧发枪的操作更简单,士兵装填需要的空间更小,而且也没有像火绳枪发射时喷出的大股黑烟,因此,每个士兵之间的间隙就可以压缩的更小。燧发枪时代的线式战术一般是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为什么要选择线式战术相比弓箭,滑膛枪拥有很多优点,射程远,威力大,对士兵素质没有很大要求,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上了。但是,滑膛枪同时具有两个致命的缺点,精度奇差,射速奇慢。由于没有膛线,射击时,子弹是从枪口出去的没错,但是打在那,只有上帝知道了。有人做过实验,在不到50米的距离内,利用滑膛枪射击一块一米高,两米宽的木板,好的射手也才有75%的命中率。这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真要在战场上,士兵一紧张,子弹还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看电影里,主角能拿着滑膛枪瞄准狙杀敌方将军,这纯属扯淡。而且,滑膛枪装填很慢,故障率也高,经常出现哑火,炸膛的现象,一般,第一枪是发射率最高的。所以,线式战术就是滑膛枪最好的选择了,通过整排士兵的齐射,子弹形成一堵弹墙打出去,这样,就保证了在队列正前方区域的敌人,基本都会被命中。英军是线式战术时代的王者虽然线式战术原理和简单,但是真操作起来又是两回事。首先,要克服士兵怕死的本能,向着敌人的子弹和炮弹迎面前进,而且是踏着正步前进,是很考验人的勇气的,只要有一个士兵顶不住压力,先开枪了,那么马上就是引起连锁反应,所有的士兵都会瞎放一通,完全打不到人。第二,对队形有很高的要求,所有人都必须踩着鼓点前进,快了和慢了都不行,前排有人被击倒了,后排的人马上要补上去。而英军就是通过现代的训练,将士兵训练成了在战场上只会装填、端枪、射击的机器人。这是英军能傲视群雄的关键所在。下面说一个经典的战例,十八世纪中期,英法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外打的一场战役。英军的指挥官是沃尔夫少将,人数3300人。当时,驻守在魁北克城的是法国,有士兵一万人,统帅是蒙特卡姆侯爵。开战前一天的晚上,英军就偷偷来到了城外2000米的地方,摆出了长度为1000米,前后两排的线式队列。第二天一大早,法军这边蒙特卡姆侯爵就带了3500人出城迎战。法军摆出的是经典的三排线式队形。法军向着英军进发,走到大约200米的时候,法军开始了发射,几轮射击后,英军倒下约五分之一的士兵,但是英军却依然一点动静也没有。连英军沃尔夫少将都被击中,浑身血流如注,但是在断气前,他还告诫军官:一定要看见法军的眼白才能开枪。等到了大约30米的距离时,英军才下令开枪,第一轮射击法军就倒下了三分之一的人,随后,英军踩着鼓点,前进几米,发出了第二轮射击,法军又打下一大半,这时候,法军再也支撑不住了,疯狂向魁北克城逃跑。这场战役只持续了15分钟,英军伤亡600人,法军伤亡2000人。落后的清朝不是英军对手已经采用现代训练训练的法军,碰到英军尚且如此。更不同提清军了,当时的清军依然是一支旧式,法军死伤2000人,伤亡率高达三分之二后才崩溃,换成是清军,恐怕早就做鸟兽散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时,几千英军就能横行的原因。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报告!这事老梁知道。说起这事,老梁特激动,那叫个一把鼻涕一把泪啊。咋回事呢?没办法现如今一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大辫子,一帮人摇头晃脑的,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下到十一二岁的小屁孩,都追着一个女人跑。看的老梁恶心,脑仁疼,但没得办法得陪着老婆瞅。所以俺的注意力就不在电视剧上,俺就注意到了电视里那帮子无处不在的背景墙,大头兵的衣服上。当时老梁的脑仁里就在想,咋都是兵,但一个写着勇?一个写着兵?是编剧脑仁秀逗了?还是当年设计服装的满人脑仁秀逗了?所以老梁专门查了一下。这事和满清的兵制有关,所以在解题主问题之前,老梁先和大家伙唠唠这八旗兵的来历打个底,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八旗的来历大家伙都知道,满清一直标榜正儿八经的大头兵都是能弯弓射箭的爷们,至于会放枪的弱鸡,被满清那叫个嫌弃的不要不要的。哎!这话有点偏了,咱拉回来继续聊。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八旗的,是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好奇宝宝要问了:“老梁啥叫牛录?这整的咋听不明白呢?”牛录这东西是女真那会在氏族和部落阶段,要出去打仗了,或者一帮子人要出去狩个猎啥的,弄出个最基础的军事单位。开始的时候,这一牛录就10个人,放现在相当一个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觉得,这一牛录就十个人,兵没多少,当官却整出个万儿八千的,这不划算,于是扩编,一个牛录装进去三百人。五个牛录整一个集体就是一个甲喇。瞅着名字真费劲。那么甲喇又是啥玩意?甲喇在努尔哈赤之前是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由血缘或者地缘整合起来,推举一个有威望的人带着一帮子牛录出征的人。哎,努尔哈赤也图省事,就将甲喇当做一个编制来使唤,当然五个牛录的首领还加甲喇。在往上一级就叫固山,其实就是旗,因为人口实在是少,就整出四个旗。为啥即叫固山又加旗呢?因为当时女真根本就没有文字,您写个字以示区分,这想多了吧,所以就整出四种颜色的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因为是拿四色旗区分四固山,所以干脆就叫四旗。这旗主是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担当。扯到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这旗是有了,咋少四个呢?哪四个那去了?”刚开始,俺不是说了吗?人少的过!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又扩编了四旗,图省事在原来四色旗的外边镶嵌了一边,这就整出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这八旗可就齐了。大家伙都知道是个当兵的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您要整个五颜六色的衣服出去,这不就是土匪吗?所以这帮人就统一制定了军服,当然满清叫这服装叫号衣,因为都是大头兵,所以就在胸口哪,挂了布片片写了一兵。兵字的来历兵字就是这么来的。关于这兵字,咱还得往后说说。咱都知道打仗需要人口,没人口是打不了仗的,但女真人就那么多,撑死了就只能弄个八旗出来,咋整?女真人就瞅上了自己的邻居,蒙古人。再加上蒙古人已经被女真人征服,所以干脆就在蒙古人哪里征兵,这一征兵,又整出八个一样的旗,这就是蒙八旗。当然相对于开头女真的八旗,哪叫满八旗。当然后来,努尔哈赤入关掠夺了不少的人口,这些人口都是汉人。开始的时候,这些汉人蹲在满人的家里当奴仆,但随着战争的需求,努尔哈赤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帮人的身上。规定二十个人里抽一个出来当兵,而这个大头兵所需要的武器装备都由这二十个人出资,这人所在的家庭就成了汉军户,而且全家都可以迁徙到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恩宠。所以大家伙可以看到,在电视剧里一帮子当官的总是说,奴才明白了,奴才知道了,所以这根子就在这里。总体来说满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八旗的地位略低,请大家记住仅仅是略低,汉八旗地位最低,前边两位可以拿脚踩的,毕竟是奴隶出身不是。所以八旗子弟他也不是全是满人的。所以这前后二十四旗算的上是满清正规军,他们的号衣上都写着斗大个兵字。但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女真人在吴三桂这帮人瘪犊子的带领下就入了关。吴三桂在前边冲锋陷阵玩命的打,女真人在屁股后面玩命的捡便宜。说实在的女真人从心底里看不起吴三桂这帮人,也不愿意像之前的汉军户那样把这帮子没有脊梁骨的东西编入自己的序列里,把自己的序列都污染了,这就整出个。这个存放的就是后来投降过来的明军,说实在的吴三桂之流属于打明军的主力,但女真人一直就把他们看成了一种辅助力量,但好歹还能帮自己打天下,所以这帮人女真人还是捏着鼻子认了,所以这号衣上也镶这兵的布片。说实在的,八旗兵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入了关之后,迅速的腐化堕落,让他骑个马,没几个奴才在旁边扶着,这就能从马上掉下来,整个射箭的武功瞅瞅,弓弦都能崩了自家脸上,把大门牙都能给蹦飞了,就这帮玩意扶不上台面喽。康熙的时候,就是靠着的大兵来撑场面。到了乾隆嘉庆的时候,这的兵力达到了六十万,比八旗大兵都多。勇字的来历但满清说实在的养废物的能力那是杠杠的,没多久这也被养。得,满清的正规军算是彻底玩完了,但国家没有正规军是不成的,所以以及所谓的八旗还顶着国家正规军的帽子吃粮饷,但啥事也干不了的存在。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这被太平天国按在地上摩擦,当然八旗大兵更不用说了,直接扔河里,喂鱼去了。咋整?国家的正规军不行,而且也消耗的差不离了,这就组织起了地方部队。老梁举个例子,这和八旗如果算的上吃皇粮的公务员,那么这些被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就是临时组建的临时工。这帮子临时工,满清不拨军饷,一切自己负责,满清只给个。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这类部队。满清为了以示区分,这帮子临时工,就在号衣的胸口贴了一个“勇”字,也叫乡勇。其实乡勇这东西,是雍正八年的时候组建,有战斗了这就建立起来,没有战斗就地解散,也没啥编制,乱哄哄的。可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帮人就把那贴着兵的正规军给压的死死的。当然这帮贴这勇字的临时工,满清瞅着确实能打,所以也编入了正规军中,但这个勇字却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临时工一旦成为了公务员,最后被满清也给养,这就出现了后来的新军。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朝打仗,军粮一般吃什么

应该是有什么吃什么,并因地域和季节有所不同。抗清将领、《揭子兵法》作者揭暄认为粮食是"民之天,兵之命",他特别重视战时粮草的筹集,指出若粮食补给断绝又陷于敌人包围之中,则应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来充饥,并说这只能解决一时的危机,不能持久。他一再叮嘱:筹集的人要想方设法保障供给,运输的人要保证源源运送,护送的人要周密保护,食用的人要注意节省。"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任何时候行军打仗,粮草问题都是基础,是关键。《揭子兵法》100篇中就专门有《粮》篇,文中揭暄指明了不同情况下的筹粮方法:以年度计算的宜于囤积,按月计算的宜于运送,按日计算的宜就地补给,长途行军和行止不定要采取运输与就地补给相结合的方法,军情紧急来不及煮饭时就用干粮。大家知道,清朝时运输条件很差,越多,粮草越多,需要的民夫就越多,行军速度慢,路上的消耗也多。《梦溪笔谈》里说得很清楚:“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意思是说,古代行军打仗,士兵自己携带五日的干粮,然后配备的民夫一个人背六斗米。由此可见,士兵主要吃两种东西,一种是自己携带的干粮,一种是大米。清朝干粮有哪些品种呢?清代有记载说 “……断水三日,虽有炒面作粮,亦不能下咽”可见,炒面是清朝干粮之一。清朝的干粮主要有:粳米,栗米、青稞面、白面、炒面,大饼等,辐食调料主要有乳油,酥油,茶叶、咸菜和盐,肉食最常见的是牛、羊、猪肉干。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

其实不止是清朝,另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元朝”也有这等类似的区分,实际上“兵”与“勇”均为国家的武装部队,但编制和组成不同,职责和待遇也有所不同。“兵”是清朝最常见的编制,有八旗军和军两种。八旗军为满兵,人数不够多,担任卫戌京师、保卫京师安全的任务,武器装备、工资福利当然也就是最好的,也是国家最精锐的部队;兵则是清军入关后,面对庞大的统治范围,弥补满军数量的不足,运用“以汉治汉”的统治理念建立起的汉人武装,因军旗为绿色,故称兵,也叫绿旗兵,又因以营为建制单位,故亦称营兵。兵是满清的核心军事力量,布防于全国各地,保境安民,抵御叛乱和外族入侵,“三藩之乱”、“平定葛尔丹”基本上都是以吕营军为主力。 军的发展是一件持续有效的军事手段,也逐步取代满人的“八旗军”的地位,八旗子弟在入关不久后便开始堕落,战斗力下降的很快,因此给予汉人兵种得以发展壮大的机会。雍正时期以“八旗为满洲根本”的理念治理满洲八旗军,效果比较明显,也有效的扭转了八旗军“一蹶不振”的局面。“勇”期初是一种临时招募的“预备役”。在非战时期基本不会参与作战,而是维护治安,给作战部队做后勤补给的工作,但随着战争的频繁,“勇”也开始被推向战场。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的乡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曾国藩将此类乡间招募的人员称为练勇,统一练兵,发放钱粮,使其成为职业军人,建制为勇营,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湘军”。至此,“勇”便也成为国家默许的正规军。但由于勇营是属于私人武装,吃私人的粮、拿私人的饷,因此他们只忠于招募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这种默许无疑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威胁。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解放军中一度有大小之说,后来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一位是开国少将。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共授予元帅10人,大将10人,及1000余名将军,他们被统称为开国将帅。在这一千多名的人中,有没有姓名相同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对,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大、小;他们一位是开国元帅,另一位是开国少将。元帅,赫赫有名,和朱老总一起上井冈和毛会师,成为红四军四巨头之一;抗战时期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央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新十大元帅之一,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有″元帅诗人"、"元帅外交家"之称,相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这里就不过多解释,这是大。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另一位小将军,其本名叫佘万能,笔名,后改名陈沂,因为两人都是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在解放军当中一度有"大""、小"之称。小原名佘万能,1912年1月22日,出生于贵州遵义,为了表示革命的毅力和决心,随改名为。(在1946年后改名为陈沂)。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党,解放前曾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辑。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小作为进步的文学青年列席了成立大会,当时他的笔名就叫″";1931年他考入北平大学,参加了北平左联,同年加入党;1932年成立北方文化同盟;1933年小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判处五年徒刑;1935年出狱后担任《救国日报》编辑,发表的作品引起了矛盾、夏衍等人的注意;1937年去了南京,经李克农安排后进入太行山冀南工作。1939年春,刚一到冀南,任《冀南日报》总编辑,1941年任鲁西日报社社长。1942年,小到山东分局任宣传部代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主管文艺工作。1946年,小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后将名字改为陈沂,后经老总同意,跟罗荣桓老上级去了东北,担任东北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由于他带去了大量的政工宣传干部,之后由提议东北局任命陈沂为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野战政治部撤销后,陈沂到东北联军总政治部,谭政要他去当组织部长,陈沂正犹豫时,后黄克诚邀他要去了西满,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并办起了西满日报。1947年,黄克诚任东北联军副总司令兼后勤司令员,陈沂随黄克诚回哈尔滨,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担任总政文化部部长,任职期间他鼓励创作,发展文艺筹建总政文工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三度作为副总团长去朝鲜慰问。因为陈沂将军一直主管宣传文化和报社工作,所以又称"文化将军"。1955年,陈沂被授予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陈将军与陈元帅擦肩,革命途径截然不同,说起陈沂将军改名字,还有一段故事。陈将军早年上过三所大学,颇有文采曾加入左联外围组织,参军后将军听说陈老总的名字跟自己相同,很过意不去,革命年代二人并没有机会碰面,直到战争结束方才如见一面,说来也颇具传奇色彩,见面的地点正好是山东临沂城。陈老总听说陈将军改了名字,有些不高兴的说:“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有大、小是可以的嘛,但是小还是非要执意改名,正好在山东临沂,于是他改名为陈沂。不久,陈老总新任新四军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泝将军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主抓华东地区的宣传公作,正好在麾下任职,大小难得的聚在了一起。然而,陈沂将军原来的老上司黄克诚开辟东北即将动身,将军想再次赶赴最前线为革命出工献力,加上与老部队老首长更为熟悉,就主动向陈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元帅了解后,出于对革命大局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忍痛割爱放走陈沂将军,这才有了陈沂将军在西满、东北、抗美援朝的文化宣传历程。结语:大小一度在我军中传为佳话,其实在1955年~1964年授衔时,我军出现了好几对名字相同的将军。比如如下几对:方国南~1913年。少将(后改名方国安)。小方国南~1915年。少将。大李元,1894年生。开国少将。小李元,1917年生。64年晋升少将。大李道之,1911年生,开国少将。小李道之,1916年生,64年晋升少将。小罗斌,1915年生,开国少将。大罗斌,1914年生,62年晋升少将。

  • 标签 : 37三国激战游戏攻略(激战三国手游)qq三国神游丸(QQ三国神游丸什么时候刷新)百度游戏三国战记攻略(三国战记完美版游戏攻略)大战三国游戏攻略综合篇(三国大作战手游攻略)
  • 电工手游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工手游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0 - diangong8.com. All Rights Reserved.电工手游网 | 闽ICP备2023011088号 |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给我们留言

    抵制不良色情、反动、暴力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