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天波杨府怎么样
开封的天波杨府怎么样?值得前去参观吗?开封的天波杨府是一个了解北宋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非常值得前去观赏。下面,请看我慢慢道来。一、开封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现在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中原腹地、河南东部的黄河之滨。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定都开封的朝代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建都史有4100余年。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宋朝时期是开封城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都城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开封的“宋文化”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开封”,本是一个动词,包含两个动作,“开”和“封”,比如大家都喜欢玩的红包,就要先封后开。开封与启封同义,历史上,早期的开封还真叫启封,后来被一个皇帝改为开封了的。开封在国人心中的三张名片:1、在文化艺术人的心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是的创作之地。现在的开封还复原了清明上河园。2、在老一辈人心里的,满门忠烈、保家卫国的杨家将故事是津津乐道的。3、在老少影视迷里,刚正不阿的黑脸包公和开封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开封府开封府,被誉为天下首府,是北宋首都的署衙(行政、司法中心),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的北岸。开封府除包公包大人任府尹(市长级别)之外,还有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开封府题名记碑还记载了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曾潜龙在此。三、天波杨府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的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开封市城内西北隅的金水河旁,因其紧挨着天波门,故名“天波杨府”。北宋时期,杨业及杨家将世代忠良、满门忠烈、忠心报国,宋太宗赵光义爱其清正刚直,更为表彰其卓越功勋,敕赐金钱五百万在天波门的金水河边建“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并亲笔书写了“天波杨府”的匾额,同时下旨凡经天波府门前的朝廷官员,文官要落轿、武官要下马,以示敬仰。原来,“天波杨府”是皇帝老儿和朝廷为奖励有功之人的奖品,而不是为满足个人需要而建的私宅。天波杨府的建筑规格是按当时正一品武官级别修成的,由杨家府衙、杨家花园、演兵场三部分组成。现在的天波杨府隶属于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是从原来的天波门旁边搬迁复建过来的。紧挨着清明上河园(5A)、龙亭景区(4A)、翰园(4A)等众多网红旅游打卡地。北宋以来,“文包武杨”让开封名扬天下。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裹八野竪,皆能道之”。我们怀念、敬仰历史上抗敌爱国的英雄人物。天波杨府,值得一游。
怎么了解戏曲
还没有人回答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杨家将”满门忠烈,几代人前仆后继,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在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均是北宋爱国名将,他们在抗辽等斗争中表现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同史诗般的精彩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一、杨家将简介(一)、杨家祖孙三代(1)、杨业,又名杨继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杨业的父亲名叫杨信,是五代时抗辽的著名将领。公元944~946年间,正是五代后晋和辽太宗执政时期,辽军曾一度冲入后晋的都城东京(河南开封),北方举起了抗辽的旗帜。杨信在火山(山西河曲)领导抗辽。现在山西河曲和保德一带地方,还有“杨家寨”的地名,相传是当年杨信活动的地方。由于杨信在抗辽斗争中表现了英勇坚木县还有杨家城的遗址。强精神,刘知远建立后汉时,派他在麟州带领,保卫边防。现在陕西神木县还有杨家城的遗址。(赵文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杨信任后汉的麟州刺史。杨业本是北汉名将,无论是交战宋军,还是迎击辽军他都表现出骁勇善战的气概,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又因冲锋陷阵,英勇无敌,号称“杨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月中旬,宋军数十万包围太原,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督战。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北汉降宋后,杨业亦归降宋朝。由于杨业之前在北汉三十余年的战斗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戍边经验,所以当他归为宋军旗下,得到宋太宗的赏识。“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名将军。这时,他已经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边疆情况,派他做代州(山西代县)刺史,录属大将潘美部下。”《通史》辽国也曾多次以荣华富贵诱降他,但都遭到了严词拒绝。因为杨业本身为汉人,这是一种民族情节。他宁可帮助宋朝一统江山,也不愿意被外族入侵。这也是他在宋太宗北伐时,誓死不投降的原因。“杨业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具有慷慨好义的精神。根据历史记载,他有七个孩子。长子名叫延朗,后改名为延昭。延昭在北方坚守边疆达20多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辽军很害怕他,称他为“杨六郎”,并不是他排行第六。其余六个儿子,除延玉阵亡外,还有延浦、延训、延瓖、延贵、延彬。”《通史》杨业归宋后,任代洲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兵。雍煕三年(986年),宋军分三路攻契丹,因东路军在涿州战败,杨业形成孤军深入,节度使潘美、监军王侁强令他攻取寰洲,行至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陷入重围,浴血奋战后重伤被俘,绝食而死。时年约六十。儿子杨延玉也壮烈殉国。2)、杨延昭,本名延朗,杨业长子,称杨六郎。幼时戏为军阵,杨业以为“此儿类我”。延昭常从父从征。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在他父亲手下守备宁武关沿线。雍熙三年(986年)从杨业攻应、朔,为先锋,打得辽军溃不成军。“杨业死后,杨延昭仍然是宋朝守卫北方的一员名将。宋真宗曾经召见过他,说他不愧是名将的后代。当时他担任莫州(河北任丘)刺史。他很能团结部下,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保持良好的纪律。”《通史》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为冰,至辽军因城坚滑不能上,遂退兵。其后屡败辽军于河北边境。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戍边二十余年。(3)、杨文广,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将门虎子,没有辜负老辈人的厚望。他因祖父余荫庇佑,入朝为官,任侍卫亲军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宋神宗时跟随范仲淹在西北同西夏国作战,立下战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因其追随大将狄青平叛有功,授广西钤辖,后复令知邕州。他把收复失地的军事计划,连同作战的阵图送给宋朝。可惜一直到杨文广去世时,并没有听到朝廷的反响。杨文广的一片爱国心,像大石沉入海底。《通史》杨氏一门要算杨文广绰有祖风啦!(二)、折太君佘太君与其它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佘太君,杨业之妻。亦称杨令婆。佘太君生长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青少年时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把戍边御侵、保卫疆域、守护中原民众为己任,协助父兄练兵把关。可以说折家名将辈出,担负起保卫西北边疆的重任。在共同抗辽、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杨、折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杨业与佘太君结为夫妻。乾德二年,佘太君父亲折德扆病死后,她的兄弟折御勋、折御卿先后出任府州知州,官至节度使,而且都是当时的名将。折御卿,在子河汊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辽军,“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史书称“自是契丹知所畏”。《通史》载:杨业的妻子折氏,也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出自云州(山西大同)的大族。她的祖父折从阮,五代后唐时担任府州(陕西神木东北)的防务。她的父亲折德扆、兄弟折御勋、折御卿,在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年,先后镇守过府州,多次与契丹交战,保护北方的门户。今山西保得折富村还有杨业妻子折太君墓。在元曲和传统戏里面,都作“佘太君”,大概是由于“折”,“佘”读音相近的关系。她善骑射,曾帮助丈夫屡建奇功 …“杨业牺牲后,他的妻子折太君向宋朝提出了控诉,在正义的呼声面前,宋太宗只得把潘美降级,把王侁和刘文裕革职,并给杨业六个儿子以官职。”《通史》佘太君不慕容华富贵,不畏帝王,敢于和以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代表的势力做斗争的可贵气节感人肺腑。二、杨家将的抗辽斗争契丹不断南侵,宋、辽之间曾先后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一)、高粱河救驾第一次: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消灭了北汉,准备乘胜收复幽云等十六州。“但是,由于宋军长期连续作战,兵将没有好好地修整,战斗力已经十分疲乏,而辽朝以强大的兵力援救幽州,终于在高粱河大败了宋军。”《通史》在宋太宗单骑陷入泥淖危险关头,杨业正押运粮草巧遇,及时将太宗救起,用驴车护送急撤。杨业、杨延昭父子迎击追兵,连杀兀环奴、兀里奚两员大将。宋军倍受鼓舞,辽军,辽军落荒而逃。宋太宗任杨业为重镇代州 刺史,以阻止辽军南下。"第二年(980年)的三月,辽兵10万又向雁门关(山西代县北)进攻,气势汹汹。宋朝杨业一军,在雁门关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史》(二)、视死如归第二次:公元982年,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坐上辽朝皇帝的宝座。宋太宗想利用辽大变动的时机,出兵收复十六州失地。《通史》雍熙三年(986年),战斗开始了。“北宋的反击战,得到了北方的支持和响应。杨业的部队出了雁门关,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复了云州(山西大同)、应州(山西应县)、寰州(山西朔县东北马邑镇)、朔州(山西朔县)等四州。在攻打应州和朔州时,杨业儿子杨延昭当先锋,把强悍的辽兵打得惊慌溃败。《通史》但是由于东路军大将曹彬的贪功冒进,粮草一时供应不及,在涿州西南40里的歧沟,被辽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当部队夜渡拒马河时溺死无数兵士,部队退到易州后,在沙河附近又死亡过半。杨业知道辽军已经占了主动地位,只能分散他们的兵力,予以个别击破。杨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卫云、朔、应州南撤的作战方案, 但没有被潘美及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所采纳。之后杨业又与潘美约定,由潘美带领精壮步兵埋伏在朔州以南的陈家谷口,等待杨业把辽兵引到这边时,前后夹攻,痛歼敌人。在退到陈家谷口时,指望潘美的部队前来接应,誰知他们早已逃之夭夭。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通史》(三)、渊之盟第三次:宋、辽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萧太后和耶律隆绪带领20万人马南下。“杨延昭部队在广信军(河北徐水东)拦截南下辽兵,并上书要求北宋朝廷团结军民,打击敌人,收复失地。他认为辽朝孤军深入州,抢去的财物都留在马上,虽多,而人马困乏,只要宋军合力反击,是完全可以大败敌人的。”《通史》但宋真宗缺乏这样的勇气。在北宋军民合力反击下,辽兵处处被动,处于不利地位。终于签订了“渊之盟”。之后,宋朝于1005年(景德二年),派杨延昭防守保州(河北保定),后又调到高阳关(河北高阳东),这是宋朝的边防重镇。《通史》结束语:杨家将祖孙三代人精忠报国,舍生忘死,奔向抗击敌寇战场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重爱戴和敬仰,杨家将的拳拳爱国之心,为国捐躯,铮铮铁骨,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鼓舞着广大民众而经久不衰!
豫剧是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
豫剧是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在深圳的里,退休的老人们每天唱的最多的戏剧就是豫剧。豫剧在南方已经生根发芽,而几乎听不到京剧。豫剧具有草根性,随时随地随处可见。而其它戏剧就不能。京剧的花腔与花架子,让它失去群众性,在民间没有根基,你见过有哪几个在公园唱京剧的?大部分是豫剧与其它地方戏。当然,其它戏剧也有草根性,比如黄梅戏与秦腔,这两种戏剧流传区域大多都是在四周流传,而豫剧是全国性的。新疆与山东,黑龙江与广东都有豫剧的生存空间。京剧就不行,京剧除了那个几个大城市有生存空间外,几乎没有一点生存空间。这很简单,京剧是孤芳自赏,豫剧是随波逐流,各自的发展与接受人群不同而已。
穆桂英死于谁手
穆桂英死在哪呢,她死在自己手上,是自己老死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杨家将演义》是一部塑造女性英雄形象的文学作品。一般说起古代来,咱一般都会说夫权思想,男尊女卑,但是穆桂英这个故事,女人的地位非但不低,而且要比男人高的多,也许有些时候真的女人掌握更高的权力?还是说这是说书人故意制造的反差萌,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关于穆桂英的历史,尽管有零碎的说法,但是如果说北宋真的有这么本领高超,位高权重的巾帼英雄,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个人更倾向于穆桂英的故事仅仅就是故事。她的故事代表了一种突破:即使在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这种聪明勇敢,勇于担当的女性角色仍然是十分向往的。女人一旦给了她们施展自己的舞台,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当然了,穆桂英这个人物的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讽刺,因为宋朝开始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在对外战争方面都表现的不够强硬,经常受辱,所以后世索性就塑造了一个女英雄的形象,来讽刺宋朝的重文轻武,来讽刺宋朝的男人不行。说起穆桂英来,先看看她的出身。穆桂英如此厉害,当然不是寻常人家儿女,穆桂英的老爹是穆柯寨的寨主,这个穆柯寨说白了其实就算个土匪窝,穆桂英算是土匪窝里长大的。从小穆桂英是舞枪弄棒,无所不精,脾性也跟个男孩子没啥两样。开始穆老爷子还高兴呢,觉得女儿继承了自己的特点,可是后来就着急了,原来穆桂英这个性子,年纪很大了,依旧没有找到婆家。本来穆柯寨手下也有不少小伙子,可是穆桂英对他们打小就熟了,而且那些都是些粗鲁汉子,穆桂英都不怎么看得上。不找婆家的穆桂英一心放在经营穆家寨上,穆桂英聪明果敢,又熟读兵书,颇有谋略,穆柯寨在她带领下是蒸蒸日上,连穆老爷子后来也得听她的,这样一来,周边的人就更不敢打穆桂英主意了。就在这个时候,朝廷派人攻打穆柯寨,这时候杨宗保出现了,那时候杨家正是得势的时候,作为杨家的独苗,杨宗保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文韬武略,十分精通,算得上是青年才俊。对于穆柯寨,杨宗保本来是不屑一顾的,在他眼中那不过是个小小的土匪山寨,只要自己出马,那肯定是手到擒来。所以杨宗保自信满满的前去攻打穆柯寨,正好与穆桂英交上手了,看到对方只出了一员女将,杨宗保还很生气,觉得对方瞧不起自己,他准备速战速决,快快斩了这员女将,也好挫挫这帮土匪的锐气。不想着女土匪十分厉害,自己非但斩不了她,反而被捉了。穆桂英捉了杨宗保很高兴,平日里她看到的都是粗鲁的汉子,一个个凶神恶煞的,杨宗保虽然是将门之后,但是杨家颇重礼仪,何况那时候重文轻武,因此杨宗保颇有几分儒雅公子气度。穆桂英何曾见过这等人物,当即心生爱慕,觉得找新郎就得找这样的。何况穆桂英知道,自己虽然取得一时胜利,但是朝廷如果真的下决心剿灭,自己小小穆柯寨绝对抵挡不住。倒不如趁此机会讲和,借机被招安,省的以后死无葬身之地。穆桂英不是那种扭捏的小女生,当即询问杨宗保是否娶妻,杨宗保那时候尚无婚配,穆桂英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杨宗保一听大吃一惊,本来他对自己被一个女流之辈捉住感到羞愧愤怒,现在这女子居然说要嫁给自己,简直是荒谬。何况穆桂英虽然长得不难看,但是武功练得如此厉害,身体自然强壮,绝对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娇小可爱的温柔娇妻形象。所以杨宗保当即拒绝,不仅拒绝还大骂穆桂英,穆桂英纵然是土匪之女,也是个女孩子,自己鼓起勇气求婚反而遭到对方辱骂,怎能不愤怒,气的穆桂英马上就想把杨宗保杀了。然而穆桂英毕竟是一个懂轻重识大体的姑娘,她知道杨宗保一旦被杀,自己整个穆柯寨绝对要面临灭顶之灾,倒不如忍一时之气,反正杨宗保就在自己手里,就跟他耗呗。就这样穆桂英非但没有责罚杨宗保,反而对他笑脸相迎,时间久了,杨宗保也就没有那么气了。后来在穆桂英的软磨硬泡之下,两人真的拜堂成了亲。成亲以后,杨宗保就获得了自由身,他觉得自己是穆桂英的男人,终于不用再被她压制了,却没想到穆桂英成亲以后依旧十分强硬,丝毫不愿占下风,而且表示要跟杨宗保回家拜见杨家长辈。杨宗保知道早晚要有这么一天,只得答应了。杨家在朝廷中也算是名门望族,绝对的有头有脸,作为杨家的独苗居然娶了一个土匪的女儿,而且还是的,这可真是个大笑话。所以一开始杨家对穆桂英是怀有敌意的,但是很快发现穆桂英这个媳妇性格直爽,快言快语,而且十分识大体,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家长里短,都能够侃侃而谈,对她也就没有那么反感了。特别是杨家的当家人佘太君,佘太君年轻的时候也不是一般人物,她在这个孙媳妇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没过几天,就表示接纳了穆桂英这个媳妇。杨家上下看佘太君表态了,而且穆桂英确实很优秀,也就都默认了。很快,穆桂英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她跟佘太君和公公杨六郎讨论起战事来,丝毫不露怯,而且颇有个人想法和见地,这一点连杨宗保都做不到。在随后应对辽军天门阵的战事中,穆桂英独挑大梁,挂帅出征,大获全胜,从此穆桂英名声大噪。在这期间,杨宗保觉得自己媳妇处处压自己一头,很不服气,故意违抗军纪,结果穆桂英毫不手软,直接当着全军的面责罚杨宗保。其他人一看这个女元帅如此不讲情面,十分敬畏,一个个都很听话。杨家一门,男丁不兴,穆桂英跟杨宗保生有一子,孩子还未降生,杨宗保就战死沙场。而穆桂英的叔伯辈呢,只有杨六郎这个老公公在,其他六个兄弟全都不在了,只剩下了一干婶婶伯母。这些女人个个都不是一般人物,个个都身怀绝技,武功高强,包括佘太君,那也是一个老当益壮的女中豪杰。男人虽然不在了,但是杨家的威名不能坠。从此佘太君和穆桂英就挑起了杨家的大梁,佘太君年事已高,很多事务都落在穆桂英身上。不管是家事还是国事,穆桂英总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游刃有余。后来更是多次率领杨家众多女将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留下了不朽传奇。整个杨家,可以说是典型的阴盛阳衰。穆桂英后半生会如何,基本上就是另一个佘太君,成为杨家的核心股,最后寿终正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