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代的婚姻最可靠
真心相爱心心相印,白头偕老的婚姻最可靠,应该不分年代,不受年代朝代的限制,有的婚姻是名复实亡同床异梦。
为什么说人的物质需求越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要就越高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满足,从理论上讲必然导致处在精神世界顶端的“艺术”和“美”大放异彩。
但是,世俗的一切,远没有理论上如此脉络清晰。它常常与理论产生不可思议的逆转和偏移。
艺术和“美”,是某些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所有人的终极需要,但是能否出现引发终极需求的“触控点”,这才是关键。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和深究。在这里简单表述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仅作参考。
读哲学和美学的应该都知道张世英教授,他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我以我个人的理解,做一个比较通俗的解读、以及结合现实的分析。
第一境界是欲求境界
欲求境界原本是指处在“主客没有二分”时期,在婴儿阶段,我们只有满足个人“最低生存需求”时的境界。
但是,成年人当中,也不乏一些以“欲求境界”为主导的人。
而如今,这种“我行我素”,打着“人性”的幌子去追求自我满足的人、那些动不动就害怕被“道德”绑架的人,往往就是这种处在“欲求境界”的人。
这时候人的境界,“与动物无异”。也就是说,是最不具备“人性”的时候的特征,所以,谈何人性呢 ?
第二种境界是求知境界
求知境界就是我们人类由“主客不分”到达了“主客二分”,有了“我”的意识。于是就开始了对“我”本身以外的一切未知的探索需求。
求知境界,就是我们对知识和经验的探索和存储过程,这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成长过程。
第三种境界是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是我们知晓了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和义务”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意识。
这种道德意识,不是多数人都具有的。
很多人他根本不明白,我们对他人是负有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他人进行道德监督的责任、同时也有履行道德品质和道德言行的义务。
而绝大多数人都把这称之为“道德绑架”了。
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可以被“道德”约束的。并称:道德只能律己、无权律他,否则你就是道德绑架。
所以,如今多数人已经卡在了道德境界上。于是,多数人最多只抵达了求知境界。乃至降低至欲求境界。
可以衡量一下,我们自己的境界,到了哪一层。
第四种境界是审美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这就到了题主所提问的,对艺术对美的需求,是我们的本质需求吗?
我会对审美境界多做一些解读和探讨。
审美境界,是继欲求、求知、道德之后的最高境界。
这是在“道德境界”的基础上,才能够抵达的真正的审美之境。
所以我一向认为,真正有“审美境界”的人也一定是“有道德境界”的人。
所以,某些看似抵达了审美境界的“艺术家”、“诗人”等艺术家…… 其实根本就没有抵达审美境界。
艺术家不一定有“审美境界”。
更何况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的那些艺术骗局,更是裸地反映了如今太多的所谓“艺术家”,其实就是工于“宣传和运营”技巧的骗子而已。
倘若没有道德境界的加持,艺术家,最多也就是一个和泥瓦工没有什么区别的艺术匠人而已。
其本质与艺术、与审美、与美根本无关。也有些,甚至是极其“丑陋”的行为。
我个人推荐可以读一下河清教授的《艺术的阴谋》。
深度剖析一下当代艺术当中的某些糟粕。(当然,真正的当代艺术,那是艺术的殿堂和美的升华。)
这四种境界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我们每个人往往都会穿行在各个境界之间。但是,你总会有一个“主导”境界。
而那个主导境界,就是我们所谓的:你的精神境界,到达了哪个“层级”了。
比如,以欲求境界为主导的人,也可能他早就到达了审美境界,但是他的三观,让他乐于让自己处在欲求境界为主导的生活中。
那你说他的境界到底是高还是低呢?
以哪个境界为主导境界,那就是他的个人境界。
这也就是平时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低级趣味”的原因。以欲求境界为主导的人,就是所谓“低级趣味”的人了。这就是理论依据。
而那些随着物质基础的提高,有了基本的对艺术和美的需求的人,以及本来就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如果想要抵达“艺术和美”,他们都必须跨越的一个门槛,那就是“道德境界”。
而真正抵达道德境界,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和修习,以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和教养。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累积。
否则,永远不可能抵达“艺术和美”。
最后:
社会上那些“伪装”的审美和艺术,不过是一些物质基础得到极大丰富的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一种手段罢了。
与艺术和美何干?
所以,我一开始已经回答了,艺术和美,是一部分人的本质需要,这部分人就是最终真正抵达了审美境界的那些人。
而引发人们对艺术和美的终极需求的“触控点”,就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观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