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Cloisonne),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又名景泰蓝,以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著名。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中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中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中国。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刘思凡将传统景泰蓝工艺改进,让大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毕业后投身手作,改进传统非遗工艺,刘思凡今年24岁,去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媒体专业。在本科就读期间,她就对艺术感兴趣,经常去看各种艺术展,也会体验各种各样的手作。毕业后出于对手作的热爱,她入职了一家手作工作室,“我喜欢看小姐姐们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做出喜欢的作品。她们开心,我也为她们开心。”
“‘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第一次知道它,是在大学时看的一本书上。”刘思凡说,“掐丝珐琅”艺术品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紫铜胎上,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的名贵器皿。它是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在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其工艺繁琐、制作流程考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十几道手工步骤,它的制作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品在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夺目耀眼,非常好看。”

刘思凡时常思考:怎么样才能将这么美的艺术用简单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她在网上看了很多相关视频,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最后决定用彩砂溶液替代珐琅质的色釉,等彩砂溶液干透后,用UV胶封层,在光线的照耀下也有类似珐琅闪闪发光的模样,“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中的烧制、磨平、鎏金等诸道繁琐的工序。”

现场,刘思凡演示了“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她先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想要的图案,再将图案纸压在玻璃盘下,用胶水在玻璃上描出图案,“如果是木质板的话,就可以直接用复写纸印上去。”然后将铜丝拉直,再掐成想要的图案,“最好是局部操作,这样看上去更细致一点。”最后用镊子将铜丝修改塑形,把多余的胶水清理一下,这样第一步就完成了。

等待10分钟,胶水干的差不多了以后,刘思凡就要准备往里面填充“釉料”了。“这个步骤是与传统的‘掐丝珐琅’不同的地方,是‘点蓝’部分。”刘思凡将彩砂、固沙胶、水三者按比例调和好,用滴管吸取彩砂溶液,分区域加入画好的铜丝图内,“制作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说胶水没粘好,铁丝撬边了,彩砂就会漏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把铁丝拿下来,把砂擦掉,重复操作过程。

等到上色完成后,需要等一个晚上,待表面水分阴干后用UV胶封层,这样就能模拟出传统珐琅的状态,在光线的照射下有着鲜艳的颜色,不用经过繁琐的工序就能体验到非遗的魅力。“我一开始还担心,年轻人会对这项非遗技术感兴趣吗?没想到很多人喜欢,都来试一试。”刘思凡说,客人们沉浸其中,耐心体会创作过程,参与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格百元以内,顾客可根据想法体验制作,一名就读于外语系的大学生前来体验“掐丝珐琅”,她做了一个仙鹤样式的茶杯杯垫。“我们学校前来交流的外教要回国了,我给他制作了一份礼物,自己做的有心意。”手工制作的魅力在于人们可以将自己脑海里的想法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个细节都有无数种可能,完美也好,不完美也罢,都是创造者的“独一无二”。
刘思凡介绍,“掐丝珐琅”的制作成本高,耗时长,又因为烧制的过程对材料也有要求,所以导致了价格昂贵,不利于普及。而改良后的“掐丝珐琅”则避免了这些问题,表现形式有很多,更贴近生活,“成本比传统的‘掐丝珐琅’减少十倍,改良后的价格基本都在百元以内,大家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体验制作。”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内容,获取更多时事热点,游戏攻略,请关注本站!